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大众、用人单位对自考生固有的话语文本以及自考生自身素质等因素制约了自考生的身份认同.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力促就业公平,自考助学机构应提高自考质量,用人单位应摒弃偏见和歧视,自考生亦应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如此才能切实解决自考生的身份认同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4,(5)
4月20日上午,天津市自考办和北京华夏大地教育网在天津举行全国优秀自考生颁奖仪式。天津市自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市教委副主任、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乔丽娟代表全国考办向王新乐等9名自考生颁发了“自考成才奖励基金优秀自考生”和“华夏大地教育网自考奖学金优秀自考生”荣誉证书和奖金。  相似文献   

3.
截至2008年底.参加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累计有近5230万人(不计重复),累计报考科次约4.62亿,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57.5万人.自考的规模和速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培养了大批时代和社会急需的人才。但自考制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自考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在对自考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自考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以及如何促进自考生就业问题方面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常薇 《文教资料》2011,(7):176-178
普通高校自考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考生班级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高校自考生班级管理现状,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做好自考生班级管理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自考生的就业质量偏低,行业就业领先系数在其优势行业远低于统招生。其主要原因是自考教考分离制度不合理、助学单位专业设置不科学、培养模式普教化等。他们求职时倾向于"固守"而非流动,这抑制了配置能力的发挥。解决自考生就业质量偏低的途径在于提升自考生综合能力,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及健全自考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1981年创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累计报考达1.97亿人次,自考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时代和社会急需的人才.自考制度在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自考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给自考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如何增强自考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疏通与拓宽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对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予 《继续教育》2009,(10):38-39
“成人教育之父”诺尔斯提出的契约学习理论是实现成人教育学理念的重要方法。英语自考培训生是成人继续教育研究的对象之一。本文以自考生英语学习策略为切入点,探究了契约学习对英语自考培训生的适用性,以期提高自考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实现人本主义个性化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孕育了高校自考班,高校自考班则催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学生毕业率低,自考生无法享受到国家的助学政策,自考生就业难等等。针对高校自考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做到依法治考,抓好高校自考班的管理;应给予全日制自考生普通生的求学待遇:努力做好自考助学班学生的就业工作,使高校自考班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信息广场     
石家庄教育考试信息网开通“自考在线课堂”为了更好地为自考生服务,解决自考生因地域、报考课程分散等原因而无法接受系统学习的难题,石家庄市教育考试院与全国最大的自学考试网上助学单位——北京华夏大地远程教育网络服务有限公司(www.edu-edu.com.cn)已签订自学考试远程助学合作的协议。在石家庄教育考试信息网(www.sjzjyksxx.com.cn)“网上学校”栏目开设了“自考在线课堂”,为自考生提供远程助学辅导。自考生可通过上网学习的方式将自考助学辅导的教师“请回家中”。石家庄教育考试信息网(www.sjzjyksxx.com.cn)“自考在线课堂”推出…  相似文献   

10.
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回眸而望,二十多年来自考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同时在其内在结构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生源结构的变化。开考之初,自考生多为在职学习,考生年龄偏大,参加自考的目的也较为单一,以补充知识和获取学历为主,涉及到就业问题范围很小:而目前的自考生中,高考落榜生和中专、大专在校生占较大比例,他们参加自考一是为了获得本科学历,二是为将来的择业增加筹码。随着上世纪末开始的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自考毕业生也加入到求职的大潮之中,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那么广大的自考生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这样的形势呢?笔者从一个多年从事自考管理者的角度,与自考生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了解护理自考生对助学网站的利用、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建设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助学网络需求问卷对300名护理自考生进行调查。结果:真正参与过网络学习助考者仅41.0。仅11.3的护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料能够满足助考需求。考生最希望获得的网络自考信息依次为历年试题及答案、老师在线辅导、网络课程课件。考生希望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项目依次为丰富的助考内容、方便的下载专区、生动的视频教程、仿真的自评系统。结论:当前网络助学资源不能满足自考护生助考需求,必须掌握自考生的助考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建立完善、优质的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提高自考通过率。  相似文献   

12.
自考走过了20年的辉煌历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自考毕业生以其文凭含金量高、具有真才实学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得到海外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机构的认可。然而,她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自考一族”在个别专家学者眼里.还只是“怪胎”“另类”;在“正规军”的眼里,“自考一族”只是“土八路”;个别地方政府公务员招考也将自考生拒之门外:某名牌院校的学者甚至以录取自考生为研究生为不光彩等等。难道自考一族,真如有的人所说的是“劣币”?2005年研究生录取工作尘埃落定,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在中国海洋大学某专业研究生考试中拔得头筹的是一名自考毕业生:在国内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复试中自考生占了大多数……这说明了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对在读的通过自学考试考取研究生的自考生进行了寻访,或许通过他们拼搏的酸甜苦辣和成长的历史轨迹,给我们也给社会带来一些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发展应用型自考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项创新,为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自考学生独有的特点以及受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网络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自考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就这些挑战作出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以德治教”的观点,并指出了普通高校加强自考生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这个年度的求职高峰再度扣响了就业的警钟,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扩招引发的必然,这是一场波澜不惊的较量,自考生显然面临更大的孝验。能否禁得起这个锤炼不仅仅是对自考生所学知识能力的考查,更是对自考生整体素质的衡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2005,(5):122-122
《现代教育》杂志是高教自学考试的专业杂志,是我省自学考试对外的惟一宣传媒体,其办刊指导思想是宣传自学考试,指导考生学习,服务自学考生。杂志既有辅导考生学习的“学海导航”、“难点解析”、“方法谈”、“试题选登”等栏目,也有营造自考文化与弘扬自考精神的“自考风景线”、“自学笔记”等栏目,还有考生了解自考信息的“考生必读”、“考试动态”等栏目,是自考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一个庞大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即自考大学生。尽管自考已成为青年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尽管自考生规模日益扩大,尽管他们真实地生活在大学校园里,但是,相对于主流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又是“相对弱势群体”(学习、就业、能力方面)。虽然他们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7.
自考学历受到国外认可 自考生出国人数递增随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众多国家对我国自学考试学历的认可和承认,自考生也掀起一股自费留学新热潮,自考生办理出国留学的人数与日俱增。这些人绝大部分是自考本科或专科毕业生,也有极少部分是在读的自考生,其中90%的考生年龄在30岁以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广大自考生铺设一条通向事业成功的“自学考试高速公路”,让大家从对自考一无所知的“自考菜鸟”提升为熟悉自考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快速通过自学考试的“自考高手”。  相似文献   

19.
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是指自考毕业生的行业就业领先系数在优势行业小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一种就业现象。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分析,主要原因在于自考毕业生的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不足。解决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的思路在于重塑自考生的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健全自考毕业生就业法律。  相似文献   

20.
贺茜 《华章》2011,(20)
在国家大力鼓励高职院校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规模也不断扩大,自考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分析影响全日制自考助学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自考管理的一些策略.研究和探索全日制自考生管理新思路,对于在新形势下高校自考特色的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