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子》将养生看作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其中有许多与音乐相关的养生学观点,尤其是通过对音乐的有与无、内与外及其与人的关系的论述,揭示了音乐与养性、养神及养德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淮南子》中有关音乐的存在本质、音乐与人之关系及其相关内容的梳理,探究其中的音乐养生学思维及音乐养生思想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利民为本”史观以道家黄老思想为指导,在大一统国家的视域里观照帝王的利益,确立“利民为本”,将“民”“国”“君”三者的利益有机统一。中国古代社会自汉初以降的治世里,《淮南子》“利民为本”史观的精神清晰可辨,尤其汉初和唐前期,其历史作用卓然显现。这虽然取决于非观念的历史因素,但该史观自身的理论意义乃关键内因。该史观逆转了道家原典《老子》的史观趋向,拓展了《老子》的理论空间,已深刻触及阶级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规则。《淮南子》“利民为本”史观的形成及其成就,是在社会历史条件驱动下的、道家哲学内在的理论必然。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上下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西汉可谓是国力强盛且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朝代,西汉时期的文化璀璨多姿,其中音乐表演艺术更是对于我国后期音乐美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坚实基础。而《淮南子》当之无愧为西汉音乐的代表作品,试通过对《淮南子》中所体现出来的主客观的双重思想进行细致阐述,深入分析《淮南子》中所展现出来的音乐审美观,探索西汉音乐美学思想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一书的古今取向比较复杂.从坚持道家自然主义道论思想出发,《淮南子》在其具有总论性质的篇章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崇元古倾向,故而其文艺思想也体现出与道家文论思想相一致的一面.但是在具体论述“事”“物”的过程中,《淮南子》又抛弃了论述“道”“术”时的古今取向,推崇圣代、主张乘时应变,从而对儒家思想及其注重教化、重质尚实的文艺理论进行了肯定和实际践行.而《淮南子》“通古今之事”而求治的编撰思想与目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在古今观念及文论思想上的这种矛盾.由此,其古今取向更能反映出《淮南子》对先秦诸家尤其是儒道两家文艺思想的综合性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工”是道儒两家共同含有的思想,《淮南子》正是以此来贯通道儒两家思想,以确立其政治主张的。本文从论证“内圣外王”思想的归属问题出发,对《淮南子》中“内圣”的形成──道家的“体道返性”说和儒家的人性修养说,及由“内圣”而达成的化民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明该书中既有道儒两家思想融合的一面.又体现了两家思想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万物莫不尊道而重德”的价值主张,进一步提出了“体道抱德”的养生观念.《淮南子》将养生与修仙得道有机地结合,在炼食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明了豆腐,从此豆腐文化誉满天下.在营养饮食方面《淮南子》中强调“食者民之本也”,主张均衡营养,适时养生.《淮南子》养生术对现代养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先秦两汉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的学思想对于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部杂家作,其理论本身又具有驳杂零散的特点,因此它对后世的影响又具有多样性和多侧面性。《心雕龙》对《淮南子》多有征引,对其理论有很多吸收和发扬。《淮南子》的“适宜”论、“君形”论以及“原道”,论和批评论对于《心雕龙》的相关思想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心雕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刘安是徐州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人。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是汉代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其体系庞大而系统,表现出汉人的宏伟气魄。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以这明清,其所富含的逻辑思想一如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繁星闪烁,虽然不很系统,但涉及到的逻辑问题,透彻明了,博大精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逻辑思想:一、《淮南子》及其作者。二、《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二)《淮南子》的名实观;(三)《淮南子》的推类思想;(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汉代“无为”思想承先秦“无为”思想而来,但有它新的特点。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高祖到景帝末,“无为”思想被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武帝建元、无光间《淮南子》和《论六家之要指》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先秦以来的“无为”思想作出了总结和发展;儒家独尊、黄老失势后,“无为”思想在政治方面巳无突破性进展,但在宇宙观和人生观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兹略述如下。一、黄老派实施“无为”后的成效及局限汉高祖初定天下,儒生陆贾就从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以“心仪老氏又常自违老氏之旨而不知”的方式,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进行了有意无意的改写。在对“为‘无为’”的必要性论证的过程中,《淮南子》以汉儒比附性质的“天人同构”观念去强作解事,冲淡了其超越意味;其对“无为”精神实质的重新阐释,不自觉地运用了先秦法家思想资源,发生了向“有为”的潜在偏转。  相似文献   

11.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学”是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其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淮南学”就是要研究《淮南子》的文本内涵。围绕它而产生的文本流变,以及围绕《淮南子》作者刘安及其门客而产生的对淮南国历史及汉代历史的上下延伸。由于“淮南”本身的多义性、《淮南子》杂家著作的性质。“淮南学”的研究必须是多学科渗透参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上分别落实,试图以道家“齐同”的理论姿态实现儒家“美俗”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3.
旨在“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的《淮南子》蕴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和廉政建设的内容.《淮南子》在吸收整合先秦诸子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义利之辨为理论基础、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以德法并举为实现途径的较为系统的廉政观.《淮南子》的廉政观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从本体论的高度探讨文艺的本与末,《淮南子》文艺本末论既对前贤的思维成果有所吸收、借鉴,也有自己的独创和发挥,使本末论在艺术范畴内呈现出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为中国古代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中的宇宙起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评论《淮南子》中可以看作总论的一段文字的基础上,从宇宙起源、物质演化两方面对《淮南子》宇宙起源思想作了剖析:引用《淮南子·傲真训》的文字对“总论”提到的几个宇宙演化图景进行倒叙式解释,井得出一个《淮南子》宇宙演化次序的示意图;仍然引用《傲真训》文字对“总论”提到的物质起源猜想进行解释,并与近现代物理学成就加以对照。文章最后从三方面对比研究了《淮南子》与西方宇宙观念的高下。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我国上古时代的神话和原始崇拜,《淮南子》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籍,足可与《山海经》相侔。譬如,在古神话和原始宗教中都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的“两性同体”崇拜,《淮南子》内便有此类资料,此书《精神训》谓:“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所谓“两性同体”崇拜,是介乎女阴崇拜和男根崇拜之间过渡时期的生殖器崇拜。“两性同体”(androgyny)即人类里的畸形人——“阴阳人”(hermaphrodite)。周予同先  相似文献   

17.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淮南子》中"因"的思想的渊源和“因时”、“因俗”、“因人情”的教化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明该书中道儒两派教化思想的不同特色及两派思想相互贯通和一致之处;对《泰族训》中的人性思想与孟、荀及董仲舒的人性论亦做了适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其所涉音律及相关概念,不但与宇宙天地、天文历法紧密相关,而且将社会大一统的度量衡都置于音律的统摄之下。本文在文化学视角下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淮南子》的音律问题:第一,阴阳相生,以气为介,从气论哲学视角阐述音律生发逻辑;第二,“以三参物”,以数定律,从数理视角探析音律轨范;第三,律历融合,构建十二律统摄宇宙万物的天地秩序。文章认为,《淮南子》的音律观念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融合了阴阳家思想,将音律的符号体系与天地万物进行立体化建构,从而形成万物相参、天地人互动的音乐宇宙,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