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欣赏课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学生为审美主体,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可以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一些教师抱怨音乐欣赏课难上,学生没兴趣。音乐欣赏究竟要怎样教?音乐教师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学生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从而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相似文献   

3.
杨舒 《华章》2012,(11)
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相似文献   

4.
从音乐的功能和价值角度诠释音乐存在意义。使音乐在不同的角色位置和主体不同需求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音乐自身独特审美规律的意义系统。通过音乐存在意义与音乐审美问题内在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把握音乐审美的条件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孙娟 《教学与管理》2008,(2):146-147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音乐的进行和发展,必须符合人们的情感发展的需要,人们才觉得音乐是美的,是抚摸心灵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对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音乐审美中,同一首乐曲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有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反应,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的影响下,审美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情感体验、联想乃至世界观与音乐中的社会内容不相符合时,会导致音乐的倾向性功能不能得以实现;此外,审美功能的实现还取决于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而不是审美能力的单边发展,这两者必须取得和谐统一.只有当社会上追求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主流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美的社会理想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音乐艺术属于抽象的艺术领域,它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等特点,使审美者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音乐审美经验本质和功能的研究,认为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过程中有着“前理解”和“净化”的性质。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审美主体与音乐作品在感性样式上的相互契合,同时还能够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情操,塑造完善酌人格。  相似文献   

8.
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欣赏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音乐欣赏,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9.
向燕 《儿童音乐》2012,(10):51-53
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以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  相似文献   

10.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从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欣赏是一种细腻的审美评价。这种评价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按照某种规律得以实现。在音乐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和想象进行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12.
音乐表演是一种艺术,一种由乐器和人声组合表达出来的艺术。音乐审美实践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其中音乐表演是第二个环节,也称二度创作。对音乐表演的欣赏也有一定的原则,即美学原则,本文从一些角度(真实故事、历史风格、情感流露、表演技艺技巧等)谈谈职业院校中的音乐审美原则的根本所在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3.
流行音乐与中学教材音乐的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将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音乐教师应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欣赏音乐所具有的知识,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以此来荡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通过优秀的作品得到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说理,陆机《演连珠》大量使用音乐设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至乐乃"道",不可传承;乐在德而不在器;音乐接受的曲高和寡与音乐欣赏的适时自足;音乐创作、表演、配器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围绕着音乐表演艺术的相关探讨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主体-理念"?什么才是西方音乐表演审美实践的"哲学-美学"基础和实质?这些审美观念又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过程呢?西方音乐表演艺术经验和美学观念与思想又如何应用于实际的音乐表演活动中,音乐表演艺术的视界和话语空间又在何处得以拓展和深化?本文是对西方音乐表演美学观念的演进历程的整体思考,以期探究西方音乐表演艺术的现代意义及音乐表演艺术的其他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作为高师和声课教学,也应重视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本文分析了高师和声课教学的现状以及新世纪对未来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并探索在和声课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必然是乐中有诗,诗中有乐,相得彰益,给人以 极大的审美享受。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尤其是诗词鉴赏力的培育,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学校美育教学系列改革和笔者17年实地调查、13年顺序性音乐教学研究,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是高质量的音乐课堂,是扎根中国大地、遵循美育特点的高效能课堂。推进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有四个经验值得关注,即站在中国大地变革音乐课堂、遵循美育特点变革音乐教学、牢牢扭住中小学生发展音乐素养这个核心、用整体发展理论引领音乐课堂变革;有四个对策值得重视,即更加注重学习者中心,更加注重价值育人导向,更加注重深度教学理念,更加注重科研引领。希冀能够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基础音乐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和学校美育现代化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9.
从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音乐教学的审美原则,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及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要求等方面,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审美要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如何音乐课的术科属性特点与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特质,成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音乐教育的化属性和技能属性并存的特性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直面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审美不能脱离音乐基础知识学习。音乐基本能力培养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方式需要改革,要将音乐审美教育融入其中,而不是回避和取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