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力竭性运动对肝脏线粒体呼吸控制及磷酸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SD大鼠递增负荷急性力竭跑台运动为疲劳模型,分别测定了运动后即刻肝脏线粒体:(1)以苹果酸+谷氨酸(M+G)和琥珀酸(S)为底物的呼吸控制:态3呼吸速率(R3)、态4呼吸速率(R4)、呼吸控制比和磷/氧比(P/O)。(2)H+-ATPase合成活力。结果表明:两种呼吸底物启动的线粒体R4(质子漏)分别升高64.46和23.54%(P<0.001和P<0.05),RCR和P/O呈显著降低(均P<0.05);M+G为呼吸底物的R3也呈显著增加(P<0.001),S为呼吸底物的R3略有增高(P>0.05);H+-ATPase合成活力降低14.40%(P<0.05)。研究提示,由线粒体质子漏增加导致质子电化学势能(ΔP)的降低直接影响H+-ATPase合成活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递增负荷耗竭运动模型为急性缺氧应激源,观察了SD大鼠急性运动至力竭后心肌组织和线粒体膜过氧化脂质含量,线粒体内膜NADH-CoQ还原酶活性变化和心肌纤维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心肌能量需求过高性缺氧应激后大鼠心肌组织匀浆和线粒体膜过氧化脂含量分别增高140.9%和39.4%(P<0.01和P<0.05),线粒体内膜NADH-CoQ还原酶活性降低61.6%(P<0.05),心肌纤维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呈缺氧损伤性改变。研究提示,急性运动缺氧应激后心肌组织和心肌线粒体膜结构变化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大鼠心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目的:为了探讨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联机制,方法:以SD大鼠递增负荷急性力竭跑台运动为疲劳模型,分别测定了运动后即刻心肌线粒体:(1)呼吸链复合体Ⅰ Ⅲ和Ⅱ Ⅲ电子传递与质子泵出比值(H^ /2e);(2)线粒体呼吸控制,结果:线粒体苹果酸和谷氨酸为底物启动的呼吸链复合体I+Ⅲ总H^ /2e降低了9.97%(P<0.05),线粒体以苹果酸+谷氨酸和琥珀酸为底物的态4呼吸均显著高于安静时,呼吸控制比均显著低于安静时(P<0.05),结论:运动性疲劳状态下粒体氧化磷酸比偶联程度降低与质子漏增加,电子传递与质子泵出脱偶联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外源性补充辅酶Q 对肝脏线粒体ATP 合成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递增负荷次最大强度跑台运动为模型,观察了外源补充辅酶Q(CoQ)大鼠肝脏线粒体CoQ10结合含量和H+-ATPase合成活力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NC)、CoQ补充组(QC)、运动组(NE)和CoQ补充运动组(QE)组。结果表明:外源性补充CoQ和运动应激均显著增加线粒体CoQ结合含量(P<0.05);QC和QE组H+-ATPase合成活力均显著高于NC组(P<0.05),且QE组显著高于NE组(P<0.05)。研究提示,外源补充CoQ可能通过增加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速率,改善电子传递与质子泵出偶联状况,提高运动中线粒体ATP再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福州市少体校25名运动员进行为期56天的营养配膳研究,结果表明:营养配膳后,儿少运动员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均满足RDA要求,膳食结构合理,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合理热能供给充足,优质蛋白与蛋白质摄入量60%;血红蛋白值平均升高9.17g/L,(P<0.05)。贫血率从配膳前48%降到10%(P<0.05),血生化指标Fe,TP,GLD,BUN,Tch在配膳后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运动成绩测定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400m自由泳成绩的实验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1)。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对大鼠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LPO)水平的影响。采用三级递增负荷跑台跑运动至力竭为运动模型,分别测定运动后即刻大鼠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丙二醛(MDA)含量。发现心肌线粒体LPO水平显著性增高(P<0.05);骨骼肌线粒体LPO水平增高,但无显著性(P>0.05)。同时测定心肌和骨骼肌组织MDA,也观察到相同的变化规律。提示,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对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膜LPO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与运动中心肌和骨骼肌不同代谢应激有关;LPO水平增高,将影响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及ATP生成,可能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膜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少年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0名少年耐力运动员,在50W、150W递增负荷运动中的血浆AngⅡ含量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以血压(BP),心率(HR)作为参照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50W、150W负荷运动末血浆AngⅡ较安静状态分别上升20%(P>0.05)、53%(P<0.001);BP、HR亦明显上升(均为P<0.001)。与对照组相比,在50W、150W负荷运动末血浆AngⅡ含量呈显著差异。提示:中等强度以上的耐力运动可促少年运动员血浆AngⅡ合成释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增量运动过程中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增量运动过程中心电图的记录分析,研究了增量运动过程中心率变异性指标(SDRR、SDDRR、变异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增量运动过程中,随运动强度的增加SDRR逐渐减小(50W时P<0.05、125W时P<0.01),SDDRR逐渐减小(50W后P<0.05),心率变异系数逐渐减小;心脏内传导(主要是房—室传导)加快(150W时P<0.05);心室复极化量逐渐减小;运动终止后上述改变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
用CYbexⅡ+等动测力系统对13名女子柔道运动员上肢肘关节屈伸肌群分别进行最大等长测试(肘关节90(°)屈位、60(°)/s慢速测试、120(°)/s、240(°)/s快速测试及耐力测试。结果发现,最大等长力量屈肌大于伸肌(P<0.05)。随测试速度增加屈伸肌力量下降,并且快速力量下降幅度较大。不同速度下屈伸肌表现出的最大力量相差不大(P>0.05),屈伸肌力比基本平衡。屈伸肌耐力存在较大差别,伸肌耐力明显高于屈肌(P<0.001)。伸肌产生最大肌力时的肘关节角度受环节速度的影响,随速度加快其最大肌力出现在收缩过程的后期。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运动条件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心钠素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作者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0名少年运动员在100W恒定负荷运动条件下的血浆血糖紧张素Ⅱ、心钠素含量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表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心钠素的含量在运动15分钟时较安静状态分别上升22%(P<0.01)和10%(P>0.05);运动30分钟后即刻较安静时分别上升56%(P<0.001)和16%(P<0.001)。与对照组相比,血浆血管紧张素在各观察指标呈显著差异。结合有关心功能指标提示:中等强度的耐力运动可使心血管组织合成释放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心钠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以SD大鼠递增负荷急性力竭跑台运动为疲劳模型,分别测定了运动后即刻肝脏线粒体:(1)超氧阴离子(O_2)生成及膜脂质过氧化水平;(2)呼吸链复合体Ⅰ Ⅲ和Ⅱ Ⅲ0电子传递与质子泵出比值(H~ /2e)。结果表明:线粒体电子漏(O_2)和膜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苹果酸及谷氨酸和琥珀酸两种呼吸底物启动的呼吸链复合体Ⅰ Ⅲ和Ⅱ Ⅲ的总H~ /2e分别降低18.63和15.89%(均 P<0.001)。研究提示,线粒体电子漏是运动性内源自由基的重要来源,而且线粒体电子传递—质子转移之间的偶联破坏与运动诱导线粒体电子漏生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冷刺激和力竭运动对小鼠LPO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小鼠在冷刺激影响下作力竭性运动 ,肝脏、心脏、骨骼肌及大脑组织LPO水平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冷刺激使力竭运动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 ,在心脏、骨骼肌及大脑组织中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且各组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大脑骨骼肌心脏肝脏 ;SOD活性基本不变 ,总抗氧化能力 (TAC)呈下降趋势 ,其中肝组织中呈显著性下降 (P〈0 0 5 ) ,其它组织无显著性差异 ,各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骨骼肌大脑心脏肝脏  相似文献   

13.
支链氨基酸对运动力竭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鼠力竭运动为模型,研究了支链氨基酸(BCAA)对血清和心肌中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酶的活性以及心肌中Ca2 ,Mg2 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力竭运动可造成大鼠血清和心肌中LDH,GOT,CK,α-HBDH 等酶的活性显著升高,心肌中Ca2 含量也显著升高,Mg2 含量显著下降。补充BCAA 可使大鼠力竭运动后血清和心肌中LDH,GOT,CK,α-HBDH 等酶的活性显著降低,心肌中Ca2 含量显著下降。提示,BCAA 可抑制大鼠力竭运动后血清和心肌中LDH,GOT,CK,α-HBDH 等酶的活力显著升高和心肌中钙超载。说明BCAA 有减少力竭运动后心肌损伤和维持心肌正常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HBO对力竭性运动后机体乳酸代谢和血清肝细胞酶的影响,让20名体育系男大学生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运动至力竭,然后随机分成HBO组和对照组,他们分别在HBO和自然状态下恢复约120Min。在运动前、运动后和运动后2小时(恢复期)测定血清乳酸含量和LDB,ALAT、ALP、r-GT活力以及CG的含量。实验结果:力竭性运动后,HBO组和对照组血清LA的含量、LDH、ALAT、ALP、r-GT活力均显著升高,而血清CG含量却显著下降。恢复期,HBO组的LA含量显著低于运动后即刻(P<0.001)和运动前水平(F<0.01),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与运动后比较,HBO组的血清LDH和r-GT活力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虽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虽然HBO组和对照组的ALAT活力均显著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虽然HBO组和对照组的ALAT活力均显著下降,但HBO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大。实验结果提示:力竭性运动可引起机体肝细胞通透性的增加或损伤,HBO可以促进机体LA的清除和血清肝细胞酶的恢复,有利于运动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力竭运动恢复期大鼠血液中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力竭运动后24小时大鼠血液中LPO、SOD、GSH-px的恢复结果表明,力竭运动后即刻半小时,血浆LPO含量和SOD活性不断增高,3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值,随后不断降低,运动后24小时基本恢复到静息状态。力竭运动后即刻血液中GSH-px有显著升高,随后一直都呈现下降趋势,表明LPO、SOD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GSH-px则与它们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逐级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对短跑运动员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丽  张佑琏 《体育学刊》2004,11(6):46-48
研究了逐级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对短跑运动员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逐级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使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加强,自由基防御体系协同完整的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但运动对不同的抗氧化剂影响是不同的;尿液MDA含量、尿液T-SOD活力是反映自由基代谢状态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7.
探讨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自由基生成的影响,将16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运动组采用跑台力竭运动模型,运动后即刻取样,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浓度、心肌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亚硝酸阴离子(ONOO-)含量。结果:力竭运动后,心肌中ONOO-和MDA显著升高(P<0.05),SOD活力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NO含量有一定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力竭运动诱导心肌ONOO-的大量生成,其机制可能源于力竭运动导致心肌超氧阴离子的大量生成与NO的过量生成。  相似文献   

18.
设计三种实验模型,即力竭游泳运动模型、递增负荷游泳训练模型、BSO排空GSH模型,研究三种模型对大鼠心肌中原癌基因c-jun和c-f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力竭运动后训练力竭组、注射BSO力竭组、对照力竭组的大鼠心肌中c-jun mRNA表达量与相对应的训练安静组、注射BSO、对照安静组均增加,大鼠心肌中c-fos安静组mRNA表达量增加。BSO力竭组的c-fos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力竭组。训练力竭组与对照力竭组相比c-fos mRNA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由上述实验结果推出,长时间力竭运动机体活性氧产生增加,c-jun mRNA和c-fos mRNA的表达量增加,进而激活转录因子AP-1。  相似文献   

19.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Prochaska & Marcus, 1994)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equivocal research findings reported for model predictions when examining stage movement over time rather than static stages and to provide some evidence of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ransitional stages. Participants were female (n = 285) and male (n = 243) undergraduates (M age = 19.9 years, SD = 2.7) who completed previously validated questionnaires twice, separated by 9 weeks, that assessed stage of change, exercise behavior, processes of change, pros and cons of exercise, and exercise self-efficacy. Participa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one of five transitional shift groups based on their responses at baseline and follow up: (a) stable sedentary, (b) stable active, (c) activity adopters, (d) activity relapsers, and (e) perpetual preparers. Results of a 5 (group) x 2 (time) repeated measures (RM)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examining exercise behavior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p < .001) and supported transitional stage classification, with activity adopters and stable actives increasing exercise over time and relapsers decreasing activity. Separate 5 (group) x 2 (time) RM ANOVAs examining model construct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for cognitive processes of change; however, activity adopters and stable actives reported significant (p < .01) increases in the use of behavioral processes over time, while only the activity relapsers and perpetual preparers reported decreases. Activity relapsers also reported significant (p < .05) decreases in the pros of exercise.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for the cons of exercise behavior. Unlike findings reported in cross-sectional studies, increases in self-efficacy did not accompany increases in exercise stage. The findings strongly support examination of stage movement classifications rather than static stages, as these transitions provide greater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  相似文献   

20.
力竭运动对大鼠血清脂蛋白、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力竭运动为模型,观察了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结果显示,力竭运动可造成血清TG、TC、LDL的含量显下降(P<0.01),HDL含量显升高(P<0.01),VLDL无显性改变,TC/HDL及LDL/HDL比率显降低(P<0.01),血浆ET显升高(P<0.01),说明力竭运动是造成脂蛋白代谢失调以及内皮素含量上升和造成机体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