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江苏省10家高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为样本,实证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同维度对就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显著不同,其中科学文化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对就业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身心健康素质只对过程绩效有显著影响,创新创业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只对获得绩效有显著影响,思想道德素质只对满意绩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国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对就业绩效影响的系统分析基础上,建构的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与就业绩效的概念模型,主要选取社会网络资源和实际使用的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来研究大学生社会资本,同时使用就业成本和就业质量的两个维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绩效。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已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显性因素。大学生毕业在求职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本,会对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社会资本与就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关系,同时,还能够相应的缩减就业成本。社会资本对就业绩效影响研究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取得良好的就业绩效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与职业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不同。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只对大学毕业生地位获得机会有显著影响;而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机会和获得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高校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综合性人才,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建设,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才能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由于性别、政治面貌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就业能力的显著差异。工作经历、环境适应能力、社交礼仪等因素对就业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呈线性关系。高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大学生自身要注重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几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4657名工作5~20年的大学毕业生调查,立体展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在职业发展初期、中期、后期的动态过程中,职业发展渠道畅通,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平均月薪、岗位级别、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级别、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技能匹配、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不同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异较大,分层现象明显,昔日同窗好友散落在晋升阶梯的不同层级,同时还存在人际关系、官本位影响大等晋升制度障碍。因此,政府要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晋升机制,明确职业发展的路径和努力的阶梯;大学毕业生在单位中也要努力工作并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应用对陕西省77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165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等维度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上多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感知的就业单位的职位、地理位置和稳定性等工作特征满意度和职业匹配度、就业整体满意度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2)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开展越好,较高的职业匹配度有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根据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工作特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适宜的职业岗位;(3)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贯彻落实力度,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9,(2):84-89
研究基于5所高校的274份问卷,探讨大学教师元情绪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并验证大学教师元情绪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数据表明,大学教师元情绪水平较高,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但元情绪各维度水平发展不平衡;大学教师元情绪的个别维度在性别、学科、年龄、职称和教龄上有显著差异;大学教师元情绪及各维度同工作绩效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在编制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基础上探讨其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由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等五因子构成,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对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使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对河南省内6所高校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感受水平适中稍微偏低,且更多地体现在情绪层面;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偏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重要性依次为社会、家庭、自身、学校及专业、同伴;女毕业生在压力感受的情绪体验维度、两种应对方式、压力来源的5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感受及其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毕业生主要压力源为个体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支持系统的评估,不同生源地、不同就业状态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及子维度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科毕业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国内常模和非毕业生。不同就业状态毕业生在焦虑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心理弹性在就业压力和焦虑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当就业压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心理弹性与焦虑水平成反比趋势,当就业压力超出一定的范围时,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回归模型显示,对焦虑水平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心理弹性中的社会资源、自我效能、社交能力子维度以及就业压力源中的就业心态评估子维度。  相似文献   

12.
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往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能力高低决定其初次就业成功率和初期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观点相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普遍高估了自己的就业能力。三个群体均认为本科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大学生本人、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几方面的配合。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大学调查问卷》和《就业压力量表》对442名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男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就业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t=-1.687,p〈0.05);②二本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压力(t=-3.370,p〈0.01)和专业供求矛盾(t=-2.839,p〈0.01)这两个维度上与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③就业压力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p〈0.01),并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166,p〈0.01)。  相似文献   

14.
鉴于先前鲜有人同时关注就业能力和社会网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将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网络特征对其就业质量(起点薪酬、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就业能力对起点薪酬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27,p0.01;β=0.159,p0.1);社会网络规模对起点薪酬和工作满意度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73,p0.05;β=0.190,p0.05);社会联系人地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起点薪酬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50,p0.1)。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探究专业兴趣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值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专业兴趣能显著促进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增值,其中对专业能力增值的影响更大。学习时间在专业兴趣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值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专业兴趣对就业能力增值的促进作用在第一代和非第一代大学生、不同学科类别群体间存在异质性,它既能帮助第一代大学生、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毕业生弥补就业能力增值劣势,也巩固了工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值优势。高校和毕业生个体均应注重涵养专业兴趣以获得更多就业能力增值,从而提升就业效率、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6.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消除其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做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学科知识的理解、自我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实习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研究大学生实习、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实习对就业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实习经历通过就业能力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效能感;就业效能感则进一步影响就业结果(录取通知数量、实际薪资).由此,文章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实习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及就业结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北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总就业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业能力各维度水平表现不同,且在民族、城乡、年级、学习和个人实习实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个人、学校、政策、家庭等因素均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立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并重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高等教育体制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的认可度越高,其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业质量也越高;当前大学毕业生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评价不太高、满意度偏低。因此,要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就必须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是要健全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二是要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三是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多强调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影响,忽视或低估高校培养方式变化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自2006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模型,分析高职学校、院系和毕业生个体三个层面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培养方式改革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概率和起薪的影响有着不同途径和效果:高职培养方式变革的核心方面对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虽对就业概率影响不显著,但对作为就业质量标志的起薪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本文建议高职教育把培养方式变革作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