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2.
北凉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北割据政权之一。其最盛时的疆域“西控西域、东尽河湟,尝置沙州于酒泉、秦州于张掖;而凉州仍治姑臧,前凉旧壤,几奄有之矣”。它雄据河西的四十三年间(从397——439年),发展经济、崇尚文教,对开发河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对北凉经营河西的情况论述如下。沮渠北凉政权为张掖卢水胡人所建。沮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既而中州板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示意图说明自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至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我国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及汉族建立的政权,史称十六国.以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汉(前赵)、后赵、冉魏、前秦、前燕、成、代、前凉;后期有西燕、后燕、南燕、北燕、后秦、夏、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各国政治中心如图所示.现将图中不便标明的内容说明如下:一,刘渊于304年于左国城称汉王,先后都离石、左国城、蒲子,304年迁平阳;二,后赵初都襄国,335年迁邺;三,前燕先后都于大棘城、龙城、蓟,357年迁邺;四,前秦初都长安,后期残余政权先后都晋阳上邽;五,后燕都中山,397年迁龙城;六,西秦都苑川,一度迁金城、枹罕;七,南凉都乐都,一度迁西平;八,南燕初都滑台,后迁广固;九,西凉初都敦煌,405年迁酒泉;十,北凉初都张掖,412年迁姑臧;  相似文献   

5.
西晋末年,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同室操戈,连年征战,使社会经济凋敝,国力衰竭。永嘉之乱后,晋室流离江左,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族贵族,拥兵入据中原,割据称王,北中国进入了连年混战的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中,在今甘肃河西立国的五凉政权,自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张轨为凉州刺史起,迄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相继统治河西近140年。五凉政权虽僻处一隅,国运短祚,但对河西文化的繁荣和史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五凉史学,上承汉魏西晋史学发展之余绪,下启北朝史学之兴盛,史家众多,史著颇丰。但在封建正统史家心目中,五凉政权被视为私署,其史学亦备受冷落。从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开始,至新、旧《唐志》、《崇文总目》均以“伪史”目之,《隋书·经籍志》更以“霸史”次第五凉史籍。对此,唐刘知几曾说:“及隋氏受命,海内为家,国靡爱憎,人无彼(?)。而世有撰《隋书·经籍志》者,流别群书,还(?)阮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甘肃西部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临松(今甘肃民乐)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全国上下尊儒重道、笃信佛教,君主文治武功,百姓安居乐业,历来受到史学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8.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魏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三秦和五凉等小王朝所统治。这些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多提倡和信奉佛教,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及其他河西诸石窟寺相继于前秦,后秦,西秦和北凉时期开创。公元386年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王朝统治的一个多世纪中,北方的佛教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至魏孝文帝时,“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两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本文三处引  相似文献   

9.
河西地区是指今甘肃西部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其地北接内蒙,南邻青海,地形狭长,绵延千里。汉唐期间,这里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佛教自印度经我国新疆向内地传播,这里又成为中土和西域僧人来往求法取经的通道。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广泛传播,河西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魏书·释老志》记有“河西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淝水战后,随着前秦统治的土崩瓦解,原在苻坚控制下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纷纷割据一方,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内,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地方政权,再度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晋末以来,一直比较安定的河西地区,这时也曾先后出现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及北凉等几个政权。这几个政权中的北凉,自公元三九七年至四三九年,历时四十三年。其中除由汉族段业持政四年外,其余三十九年则为沮渠蒙逊父子主国。  相似文献   

10.
南凉为秃发鲜卑所建立的政权,其统治以乐都(今青海乐都)为中心,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区,全盛时期曾统治了包括今青海东部、甘肃中部等地区。建于公元397年,灭于414年,立国18年,但是秃发鲜卑在此繁衍生活了近两个世纪之久。在这期间,南凉虽以武功为主,四面扩充疆土,但是在东晋十六国这个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南凉为了让自己能在河湟地区争霸处于优势地位,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对河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封立 《甘肃教育》2013,(1):95-96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整个北方群雄割据,乱象丛生,上演了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历史闹剧,河西地区(包括今青海河湟一带)也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五凉政权控制下的河西地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文化衰废的中原,经济相对丰饶,秩序相对安定,因而成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流民移徙之区"。"天下丧乱,凉州独全"的局面使得中原大量学者名流度陇而西,源远流长的中原学术也一起西移。而五凉政权中的一些杰出统治者如张轨、李暠、沮渠蒙逊等,都熟读儒经,通晓文墨,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时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陇原大地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凉时期"。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西凉政权存世时间不长,仅仅22年,但文治武功成就非常突出,这要归功于西凉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3.
汉魏之际,鲜卑部落联盟中的秃发部转徒到甘、宁境内。后来,他们主要活动在河西地区,史称“河西鲜卑”。从公元二六五年西晋建立时起,“河西鲜卑”便作为内迁民族中最先反晋的斗争力量,成了西晋王朝深感棘手的“胡患”。到四世纪后半叶,当中原土地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分裂割据之时,它又“擅命”河西,与后凉、北凉、西秦、西凉以及大夏政权相并峙,跻于十六国之列。(一) 秃发鲜卑部落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五凉史以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为界,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前凉统治时期,后期为“四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并立时期。在这前后一个多世纪里,“带河为固”的河西走廊与风起云扰的中原地区比较,的确是相对安定的。这种相对安定的局面的创造,与五凉政权和中原、江左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等等的交往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固原,北朝时期称原州。据《魏书·地形志》载: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于此置高平镇,正光五年(公元534年),改为原州,治高平(今固原城),是北方著名的军镇之一。北魏先后六次派使者出使中亚,并与中亚、西亚的36国取得联系,原州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  相似文献   

16.
前凉,是西晋亡国之际由汉族地主张氏在河西建立起来的封建割据政权。它以今甘肃武威为其政治中心,极盛时的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奄有今天甘肃、新疆大部,青海和宁夏的一部。它自奠基到灭亡历九主,首尾七十六年(公元301—376年),是十六国中享国最久、历世最长的政权。在当时广大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匈奴、羯、氐等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迭兴迭亡,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它统治的区域却保持着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呈现出“世既绵远,国亦完富”的小康局面,从而对两汉以后河西地区的再开发,以及对后来的历史都留下了重要的影响。搞清前凉政权的兴衰与有关问题,对于两晋十六国时期历史的研究,对于说明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对我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古为车师前部地,西汉以“高昌壁”得名。北凉承平十八年,柔然灭北凉残余政权,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是后,张、马、麹诸姓相继为王,史称“高昌国”(公元460年——640年)。据《北史·高昌国》载,其国人:“俗事天神,兼信佛法。”从吐鲁番文书看,高昌佛教甚盛,寺塔林立,如《高昌义和二年(公元615年)七月马帐》所列寺院有二十四个,其他同时文书亦见甚多记载。一九六七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三七七号墓出土了《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斛斗帐历》(后文简称《帐历》,载《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为研究高昌寺院经济提供了宝贵资料。笔者似结合有关文书对此帐历作重点分析,以窥该寺经济诸情况。  相似文献   

18.
敦煌艺术,既不是西来的,也不是东去的,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这个大前提出发,才能正确阐述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汉晋以来学术文化的发展由于敦煌等河西四郡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在历经两汉盛世获得长足发展后又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吸引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经济和生产在动乱时期仍保持上升,从而为五凉时期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公元1世纪初,就有不少三辅地区的人前往河西。《后汉书·孔奋列传》载:“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绿林军入关后,更始帝委派窦融去河北任钼鹿太守,为融谢绝,并提出愿意  相似文献   

19.
十六国的北凉时,名僧昙无谶曾在凉州的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市),译出了轰动中国佛教界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经》,促进了中国佛教变革性的演进。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但昙无谶其人,却很不为人所称,比起鸠摩罗什来,不可同日而语。这主要是因为他无行所致。他在凉州呆了20余年,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是在凉州作出的;他的性命也是在凉州丢掉的。本文不是剖析《大般涅槃经》的教义,也不是考订该经翻译时所依据的经本来源及译本的全与不全,更不是为他的无行正名;而是企图阐发昙无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过的某些作用。为了说明此问题,上面谈到的若干方面,也要作某些涉猎。昙无谶(385—433),又叫昙摩谶,这  相似文献   

20.
五唐代边塞诗独多,与唐代前期(公元618年至755年)国力强大及连续进行拓边战争有关,还与不少诗人为了个人出路远走边塞身入大将幕府有关。这一时期,有名的边塞诗人中(包括不被称为边塞诗人而写了一部边塞诗的),乔知之曾经参加西征仆固姑(为铁勒族),陈子昂也从乔知之西征到同城(今甘肃山丹),后来又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王昌龄三十岁以前曾到过泾州(今甘肃泾川北)、萧关(今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