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2015年12月16日上午,北京市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系列研讨活动,暨五一小学"遨游计划"项目课程展示在五一小学成功举行。该活动以"分类推进、学科融通"为主题,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宣传片和校长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五一小学自2012年以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尤其是参与北京市"遨游计划"和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项目研究以来所进行的深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当下仍然有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现代课程观难以落到实处。准确认识和理解现代课程观的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和生成性,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核心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应在现代课程视域下,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坚持实践研究,并进行持续的教学反思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当下仍然有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现代课程观难以落到实处。准确认识和理解现代课程观的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和生成性,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核心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应在现代课程视域下,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坚持实践研究,并进行持续的教学反思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先导。新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以下四个教学观:第一,教学不再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第二,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第四,学科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教育,最终在人。教师应努力树立上述教学观,并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努力落实相应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似乎有些"举步维艰",其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乏或拒绝自我改变,特别是思维认识的改变.作为一名有过类似经历的高中历史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才有认识,这种"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乏或者部分缺乏科学的课程观(课程理念).将历史学科课程观与一线教学工作以及高考备考脱节甚至对立起来,目前来看是一线历史学科教学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历史教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践行"课时课程"是学科课程改革行之高效的途径。将每一个课时的授课视为课程来建构,其课程观的要义在于动态生成。它强调课程建构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上。"课时课程"对于语文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教?教什么?在哪个时段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对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才发现太多教师的课程意识是缺位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处于"忠实执行者"层面的居多,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语文教师"课时课程"的价值追求在哪里?如何有效践行"课时课程"?本文尝试做一些探讨,并呈现一些践行"课时课程"的做法,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大变革。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实践者必须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相似文献   

9.
吴涧石 《考试周刊》2013,(34):181-182
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得到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资源对于科学教育至关重要。本文以"校园科技场馆"为例,论述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给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带来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赵丽学 《中国教师》2013,(Z1):257-257
教育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与学方法,努力培养学习主体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育者也要与时俱进,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成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和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发挥着巨大功能的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体现学科体系,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载体,其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推动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们大力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他们提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七年,专家们倡导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一些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有失偏颇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 ,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 ,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 ,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 ,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观和教学策略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学操作观属于学科实践论层面,是在语文教学观之下的微观应用层面的观念,它体现为对具体教学内容与教法的认知,直接呈现在教学实践中,是教师们最关注的部分。一、教学内容观1.三维教学目标观。自从新课标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之后,几乎所有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都按照"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在实践性课程观的影响下,学科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教学方式以案例的运用及讨论为特征,案例自身和案例教学的过程都体现了实践性的特质。对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的分析更加证实了这一点。实践性课程观下的学科案例教学的发展必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教师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下面,我想着重从实行开放性教学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围绕教师的教学过程,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从课程的角度来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一直被排除在课程之外,充当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执行者、消费者的角色。为了解教师的课程观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我们对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学情况作了认真的调查,调查结果证实要想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必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课程的实施是教师,课程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建的关系。任何新课程的施行,都会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都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之相适应。因此,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和学生观。  相似文献   

19.
徐恩芹 《中学教育》2020,17(2):88-95,106
分析国外融合课程的思维教学项目及其实施特征可以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借鉴.融合课程的思维教学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引领,使学生既获得学科知识与技能,也发展思维能力.马扎诺整合学科内容的思维教学、安迪和西尔等人基于融合的认知加速项目以及麦吉尼斯和斯瓦茨的融入式思维教学等典型项目的实施过程显示:融合课程的思维教学离不开合适的问题或任务,在学习方式上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强调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并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科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但是,如何设计相应的问题或任务,如何设计合理的支架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如何充分应用新技术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依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法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应用性、程式性、伦理性等特点,而传统的注重系统灌输的讲授法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不妨从建构主义教学观出发,将自然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法引入法学教学中,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