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从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背景与现状出发,探索与展望对未来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提出向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基地、两岸学历互认的方向发展、建立海峡两岸高校战略性合作联盟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官磊 《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13-114
加强海峡两岸的高职教育交流合作,不仅是海峡两岸共同迎接国际挑战、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彼此获得更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从海峡两岸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入手,对其现状进行简要地分析,重点对如何加强海峡两岸的高职教育交流合作作了探讨和分析,力图扩大海峡两岸的高职教育交流合作,实现海峡两岸高职教育界共同的目标,即振兴中华高职教育,同时希望以此为基础,抛砖引玉,能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推进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可行性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大陆与台湾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优势互补之处,阐述当前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推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意义;指出尽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互访已日益活络,但合作办学尚未实现,当前应抓住两岸关系正发生积极变化的契机,以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为切入口,推进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开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确立了“多元化及大众化发展历程中的高等教育”的主题。两岸学者就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与国际趋势,高等教育多元化入学方式的改革策略,两岸高校的多元化经营与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向多元化、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变革与策略,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革与发展趋势,两岸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模式等论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提出对策,旨在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及其机制的建立,增进双方高校之间的了解,并为双方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推动两岸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两岸关系的转暖,两岸在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大陆财税政策如何促进两岸教育交流水平和发展,进一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海峡两岸教育、文化、科技与人员往来,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教育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2008年海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格局的出现,两岸互动格局得以形成.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走向执政与其大陆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两岸两会会谈机制的初步建立与两岸人民的深入交流,构成了两岸互动格局形成的重要内因;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认同则是两岸互动格局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福建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先行先试全力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对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企合作、学校与教育协会合作、教育协会之间合作等五种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模式的特点、经验及其不足的分析,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必须制定针对两岸教育合作办学的规定、加强对台教育工作的规划与管理、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以及扩大经费保障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创业投资状况的对比及两岸经贸、政治、文化等关系表明,两岸创投业具有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目前台湾和大陆都存在较多制约两岸创投业交流与合作的因素,应积极采取措施突破障碍,促进两岸创投业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3-5日,由福建省教育交流协会和台湾木铎学社联合举办、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在福建福州举行。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贤模、教育部港澳台办副主任张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出席会议并讲话;台湾教育界知名人士、淡江大学讲座教授杨朝祥和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所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之交流与借镜》、《开放: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专题演讲。出席论坛的两岸职业院校校长围绕"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前瞻"、"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三大主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本刊特以专稿形式编发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两岸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盛,作为海峡西岸的福建省率先启动闽台本科高校合作项目,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但是,两岸院校联合培养学生模式尚在磨合期,并未形成可遵循的规律。由此,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探讨两岸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对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CEPA亦或是两岸共同市场,均是内地与台湾日后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的有效且可行的方式,方式虽然不同但两者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藉由对双方现实利益的经济议题出发,延伸至各种经贸制度歧异的调合,建立海峡两岸更密切的联系统合,这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海峡两岸建立区域经济整合模式,除了不违反WTO规则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并可以解决两岸经贸大量交流所产生的问题,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之后,并能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合作以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2.
客家文化在对台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态势下,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和高涨.搭建"文化桥",培植"亲情树",拓展与台湾在文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将极大促进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并遏制"文化台独".国家对台工作重点县永定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陈韬 《上海教育》2013,(13):46-46
为加强海峡两岸民办(私立)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促进提升办学水平,近日,以"教学卓越发展和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民办(私立)高校校长论坛"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论坛共有来自海峡两岸60余所民办(私立)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100多位高层人士出席。"可以说在未来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尊敬的瞿会长、各位校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与海峡两岸教育界的同仁们相聚在双世遗产地武夷山,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和高兴。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向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来自海峡两岸大学的校长和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筹办本届论坛的主办方、承办方的悉心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认同不断加深,两岸教育的交流合作日益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蓬勃发展的良好意愿已经形成,两岸教育界人士互参、互访,两岸院校互聘教师、学生交流、合作办学的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5.
资讯     
《中国教师》2013,(2):4-4
<正>"海峡两岸教育政策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刊讯(马潇潇)2012年11月14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海峡两岸教育政策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挑战与对策"。来自海峡两岸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大学校长、学者及关心和支持两岸教育交流的人士近200人参加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专业化、自由化与国际化已成为无可避免的大趋势,世界各地均致力于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嘉应学院、台湾美和技术学院为例,就两岸高校深层次的对口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合作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海峡两岸高校深入合作,既符合高校发展的基本特质,又满足了两岸人民骨肉感情交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及高等职业教育(技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高等职业教育全球化发展为方向,立足于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基于对加强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意义的全面分析,提出加强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五大途径:建立两岸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组织、确立教育教学改革与合作项目、探索培养适应两岸环境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与技能型人才途径、推行双语教学和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学校的开放性办学。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两岸教育合作之合力,不断提升学校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两岸高校交流合作呈现出日益开放的多元化格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由于受两岸政策壁垒、两岸长效交流合作机制缺失以及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无法实质性深入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障碍。因此,需要实施"强化政策保障,规范两岸高校交流合作"、"设立两岸高校交流合作委员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广‘校校企’合作机制,提升两岸高校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深化两岸高校交流合作的应对政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高校开放招生是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尝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招生政策与就学人数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可发现促进两岸高校开放招生的积极因素,如开放的政策、共同的文化传承、各自高校专业优势、生源与教育资源互补等。但两岸高校扩大开放招生在高校知名度、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经费、两岸学子深入交流沟通等方面也存在不利因素,可针对这些不足推出减少歧视性条款、加强院校宣传、扩大招生规模、建立交流事务常设机构等举措,从而开创两岸招生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国内     
正第四届海峡两岸生命科学论坛召开8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共同发起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生命科学论坛"在台北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刘扶东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张亚平在致辞中希望两院作为两岸最高科研机构,未来能够不断充实交流与合作内容,切实促成一些双方互有合作兴趣的项目,为青年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共同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共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