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创作中,围绕着“文”与“质”这个问题,历代的文论家展开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虽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则不外乎“重质轻文”“重文轻质”和“文质并重”三种基本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就提出过“重质轻文”的主张。老子说:“美言不信”、“辩者不善”(《老子》第八十一章)。明确地表示他不赞成文章有美  相似文献   

2.
成语“大器晚成”出自《老子》第41章,原文经过传写,沿袭千百年,无数学者都以讹传讹,词句的本意反被淹没。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最初在1978年出版的《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中,也按照世传《老子》将“大器晚成”一句译为“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  相似文献   

3.
“三十辐同一毂”是帛书本《老子·道篇》中的一句(通行本在第十一章)。余明光教授在其《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第四章《老学的代表作——帛书〈老子〉》中,谈及“《老子》成书的时代”之时,征用本句,认定“‘三十辐共一毂’的车子在春秋之世是没有的,只是到了战国中期才出现,但不普遍,到了战国晚期才成为定制,据此《老子》书只能产生在战国时代,而不可能产生在春秋之世。”①笔者不能同意余先生之说,今不揣冒昧,谈出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荆轲刺秦王》 :“(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废”字注 :“残废 ,伤残倒地。”“废”疑为跌倒义。《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 ,有庄之善者 ,辞其母 ,将死君。……比至朝 ,三废车中。其仆曰 :‘子惧 ,何不反也 ?’曰 :‘惧 ,吾私也 ;死君 ,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台湾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注 :“废 :坠 ,跌倒。”跌倒义是。《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暗口恶叱咤 ,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 :“孟康曰 :废 ,伏也。张晏曰 :废 ,偃也。”偃伏虽有别 ,其为跌倒则一。此文“…  相似文献   

5.
《老子》“斅父”语,是古今学者校勘、注释时的一个难点.对这一词的校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徐復老封先生大著《后读书杂志》,深感徐师学养深厚,校勘、训释有方,使我侪受益颇多.然徐著中《老子杂志》和《附录·<老子>“吾将以为教父”志疑》对“斅父”一语的校释恐并非的诂,尚须商兑.拙文就古今诸家及徐老先生校诂“斅父”(或“教父”)的有关问题,略陈陋见,并请徐老和方家指教.《老子》原本为“斅父”,并非为“教父”《老子》“斅父”一语,载该书四十二章.今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德经》,录出有关文句,以便校勘.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崇(投),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员攵)(损)之[而益,益]之而(员攵)(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版)帛书《老子》乙本损缺“學”字,《老子乙本释文·德经》已校补该字,校补为“学”字.今查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楼正本、张君相本、宋微宗本、吴澄本、赵孟兆页)本、明太祖本、草庐本皆作“教父”.但敦煌已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皆同帛本《老子》甲本,而作“學父”.按《老子》原本当作“斅父”,作“学(今简化为‘学’)父”者“学”则是“斅”的省写.顾欢、马叙  相似文献   

6.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参读《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老子智慧》(姚淦铭)、《庄子品读》(刘厚琴),感受《老子》《庄子》中的辩证思想和突破俗见的表达,感受道家文化的审美创造与时代意义。【预习任务】1.熟读《〈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八个虚词为主)。  相似文献   

7.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8.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周礼,后退隐,著《老子》(即道德经)一书。这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载。《老子》是否为老子所作,成于何时,历来有争论。但它作为我国先秦道家典籍,其思想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日趋没落,封建地主阶级通过“耕战”,在各国陆续取得政权。老子处  相似文献   

9.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0.
“静为躁君”是《老子》二十六章提出的一个命题。尽管二十六章论述的具体内容,是说统治者应该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但综观《老子》全书,“静为躁君”确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运动、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老子》四十五章云:“躁胜寒,静胜热。”蒋锡昌《老子校诂》认为应作“静胜躁,寒胜热。”蒋氏提出的佐证是相当有力的。六十一章王弼注云:“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多数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传说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概括在《老子》这部书里,这是一部言简意奥、博大精深的著作,只有五千言。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来看,它没有分章。这说明是在西汉或西汉以后才分的章,共分为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有的有衔接,有的并没有衔接。不分章有不分章的好处,便于对老子  相似文献   

12.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二程理学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他们的“公私观”包含着“天理无私”“圣人治国,大公无私”“仁者公也”“至诚无私”“公则同,私则异”等廉政观念,这些观念对今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大公无私的是非观、一心为公的权力观、至诚无私的义利观、公而忘私的事业观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的。因此,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观照都要进入到对其本原“道”的观照。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恍惚”的特征,一般人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把握起来十分困难(《老子》十四章)。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道”,老子提出了“虚静”  相似文献   

15.
《湖南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了杨安仑同志《老子章义论微(选登)》一文(以下简称《论微》),该文通过解析《老子》章义,扼要地阐明了作者对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看法,读后颇有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这里仅就该文把老子的道释为“创世主”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杨安仑同志和学术界的专家们。《论微》在评述老子的道时说:“‘道’是什么呢?其状幽深、玄邈,好象上帝的祖先。则‘道’  相似文献   

16.
一、说“”近读周俊勋先生的《释“公”》一文①,文章引《说文·八部》:“公,平分也。从八从,八犹背也。韩非曰,‘背私为公’。”周先生以为《说文》说解有误,并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证明,“公”字“象人面容之形”,其主义也当为“容貌”义,后来孳乳为“颂”,继...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孟子》二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以及《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篇目,让同学们在课本中汲取圣贤的思想精髓,品悟古老的人生智慧。本期《本刊特稿》,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引驰教授介绍“孔孟老庄”四位名家的身世背景和文学特点,以此帮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道家历来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但这并非是说管理者可以实行无政府主义。如:《老子》第五十七章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意思是用正常方法治理国家,用特殊而富于变化的方法指挥军队。《老子》第六十三章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相似文献   

19.
迂公弈棋     
迂公与卫隐君弈,卫着白子,公大败,积死子如山,枰中一望浩白。公痛懊曰:“老子命蹇,拈着黑棋。”(明·张夷令《迂仙别记》)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术界关于老子思想的阶级属性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没落奴隶主阶级,一是新兴地主阶级,一是农民小私有者。笔者认为《老子》一书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揭露实在太明显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个明显标志是:改变旧的礼治,实行法治。其表现是对内沉溺于严刑峻法,对外大搞兼并,发动战争。《老子》中虽然对“礼”也有所揭露,但是对“法”则是贬之又贬,位次极下。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7章)“畏之”者,乃严刑峻法也。而其结局则是招来“侮之”,施刑罚者自食苦果。又说:“法令兹章,盗贼多有”(57章)。“民不畏死,奈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