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成为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随着“先锋派小说”、“意识流小说”、“新感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小说流派的出现,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刘索拉、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的革命,到王蒙小说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流动,到莫言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狂欢,到方方、池莉、刘震云叙述低调的感伤……小说叙述结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小说的审美格局在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2.
从禅宗的视角探讨意识流的哲学内涵,从意识流小说对主体和客体、形式和内容相互关系问题立场,对真理和理性的态度,以及其对作者在文本中的地位的看法等方面揭示意识流小说的哲学价值、美学价值,指出意识流文本受到后现代主义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流派的意识流已经过去,但意识流这种小说叙述手法依然存在。文章认为,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是存在的,这是在我国文学久已形成的对心志的探索前提下,吸收了现代因素之后的一种应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篇章信息性的角度分析了《墙上的斑点》的结构,利用信息降级的方式解读了“斑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认为《墙上的斑点》或其它意识流小说都存在相应的较为完整的深层结构。意识流小说家认为这种叙述方式更有别于揭示人的“内心真实”。  相似文献   

5.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多视角叙述方式;她还运用人物自由联想、象征主义等艺术形式,给读者提供了清新的视野。这些艺术形式在她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达罗卫夫人》中意识流的语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琳 《海外英语》2012,(3):180-181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达罗卫夫人》一经问世便受到世界的瞩目。该文致力于对《达罗卫夫人》中意识流的语言特征做出全方位的解析。全文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介绍意识流的发展历史,后半部分从表现形式、修辞手法和语言诗歌化三个方面展现该小说中意识流的风格和特征。结尾总结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以个性化的语言为载体,通过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试验与创作的同时为现代主义小说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小说是一种意识时间性的叙事形式,在20世纪上半叶进入了鼎盛时期。这种小说形式直接受到伯格森的时间哲学影响,曾为小说的情节维度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对意识流小说叙事和情节的时间研究,可以揭示这种叙事形式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为现代主义向后现代小说的转型,提供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小说充满了各种形式变异。本文以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U-lysses)的中译本为范本,从剖析意识流小说的形式变异入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意识流的语体特点,保留其形式,实施一种以变异应对变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写作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二十世纪优秀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分析其作为本世纪出色的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点,从而观照现代派小说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叙述是诗人在处理自身经验时不同于抒情诗人的一种言说方式。诗人博尔赫斯与西川用它来呈现故事,塑造人物并记录日常经验。这种叙述方式在两位诗人那里还产生了独特的音乐效果,表现在他们言说的语调、诗句的节奏和诗句的衔接方式上。在对诗体探索上,博尔赫斯认为写诗和散文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他有相当多的诗向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靠拢;而西川仍有意识地对诗歌形式进行探索,创作出了个性鲜明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1.
赵国龙 《家教世界》2013,(9X):215-216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63-P264)二十世纪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代表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采用心理描写方法极力展示和刻画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时代。他们在创作《尤利西斯》、《达洛卫夫人》以及《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飘忽不定的视角转换,纷乱复杂的叙述者等意识流小说的技巧,通过比较三个文本叙述视角的异同,进一步阐释小说在运用叙述聚焦表现主题方面的差异,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意识流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新颖的创作手法受到了广泛的评论关注。本文从先锋试验性的三个方面,即内在无情节性,文本形式的综合化,以及由两种时间构筑的网状结构对小说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生活的产物,本从艺术真实性这个角度对其艺术价值进行了探讨,力图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意识流技巧和手法进行了探讨,着力于归纳鲁迅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之父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主要艺术成就,反映鲁迅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时意识流小说的阅读也存在非同一般的困境。对意识流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从文本特点、教材功能与阅读取向三个向度来考虑。对文本特点,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意识流小说的抗读性;对于教材功能,既可以从“例文”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也可以从“样本”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而对于阅读取向,应该首先考虑“鉴赏者”取向。  相似文献   

16.
叙事的风景——晚生代小说形式技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叙述的形式技巧层面对晚生代小说创作进行分析考察,可以认为,晚生代小说是新时期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之后最具活力的小说现象,它有效地继承了前代小说家所积累的思想艺术经验,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富于艺术意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各种新的学思潮对美国现实主义学发动了冲击,迷惘一代作家的反传统作品,意象派诗歌,表现主义的戏剧和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学,使之沿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神秘小说正在这一时期崛起,成为美国学中独辟蹊径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8.
《墙上的斑点》,从形式上讲是一篇意识流小说。将精彩异呈变幻不定的流动意识联结到一起的就是那个物线“墙上的斑点”。它就像旷野上放风筝时手中的那根细线,流动的意识犹如高空中御风舞动的风筝,风筝飘远了飘高了,但时不时总要被那根细线紧一紧收一收。看准了收放紧松处,也就随之看清了风筝的飘动轨迹,进而也就读懂了这篇小说的行文思路和框架结构。我们可能会恍然而悟,从创作形式上说,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这就是意识流。我们平时也有过这种情况出现,只是自己平时的是零碎的、杂乱无章的、闪瞬即逝的而已,不像小说那样有章法。我们平日的瞬间思绪与作家的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区分之一大约就在于系统与条理的有无。因而,学习作品中的行文思路和结构,体会其章法,就可以确定为这篇小说的学习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在1930年创作的一部展示现代实用伦理与传统伦理冲突的意识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独具匠心地运用多声叙述、内心独白、双声等多种叙述技巧来表现传统伦理被现代实用伦理异化和替代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思潮的批判与革新。它立足于非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基础之上.创作形式从对外部物质世界关系的精细化描写转移到对人物内心意识世界的深入刻画,强调意识世界的重要性。从哲学角度看.意识流小说形态符合体验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具有典型的体验哲学基础。文章试以福克纳短篇意识流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例,阐述分析意识流小说的体验哲学基础,认为意识世界是主、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反映客观世界的内容.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