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职院校元治理模式是指对高职院校、社会与政府等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治理形式、机制进行宏观安排,达到治理机制的优化配置。元治理模式可以通过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与政府间的责任和能力属性,避免高职院校、社会以及政府间治理方式的相互倾轧,实现三者间有效结合;同时,即使面对高职院校元治理失灵的困境,也可在认识上分清治理得失并进行反身性定位与定期重新评估,在实践上通过承认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来规避治理失灵风险,并在可控的范围内建成普遍的价值观。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元治理策略有:推动高职院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振"、探索推进社会办学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统筹发展高职教育的法制责任等。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的有序推进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走出去",协同境外企业就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走出去"是政府、企业以及院校自身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网状治理结构。然而,由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存在制度阻隔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维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可能形成各自的行为逻辑,而这些行为逻辑在实施过程中又有可能产生冲突。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高职院校"走出去",有必要建构政府、企业、院校三者联盟的"政校企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治理逐渐成为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制度性选择,但高职院校治理毕竟是尚未成熟的概念,研究者对高职院校治理内涵的界定是完善高职院校治理制度与逻辑的保障。根据高职院校治理主体可知其是由政府引导,其他相对独立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根据高职院校治理机制、模式可知其并非是单机制治理,它应该是多机制、多模式的治理;根据高职院校治理价值理念可知其是相互尊重、信任合作、共赢共生的包容开放治理;根据高职院校治理方式可知其不仅是各利益相关方的意愿产物,同时也是制度性治理的创新产物。  相似文献   

4.
根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系统运行——政府、企业、院校机构三个参与主体的关系、教育体系——高职教育与学术性高等教育的关系、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素的关系成为区别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三个要素维度.基于这一分析框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作为高职教育典型发展模式既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又展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与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主体多元化治理理论是高职院校全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它为高职院校管理提出了与传统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完全迥异的治理逻辑。主体多元化治理理论在当前高职院校治道变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突破传统政府单主体治理模式,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与社会三维框架下的主体多元化治理模式。多元主体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可为高职院校管理现代化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界定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内涵,探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参与主体在不同演化路径下的最优反应策略,提出以政府引导来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以章程引领推进高职院校治理法制化,构建行企参与的职业特色治理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管理主体的多中心性,通过引进多元的竞争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一项准公共产品,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协同共治的治理目标、多元参与的治理主体和民主多样的治理手段来解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形式单调、资源分散的问题,从而形成政府引导、校企主导、行业协会协调、家庭支持、学生参与的多中心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从高职学生、企业、政府三个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主体,探讨高职院校各利益相关者在教学质量问题上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从多元主体的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和改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监控制度创新两个层面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等多利益主体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多利益主体视角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从高职院校、学生及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基于多利益主体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有关政策背景,综述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四个导向"——学生导向、教师导向、企业导向、社会导向的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政 《高校教育管理》2022,16(2):100-109
从2005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被深深地嵌入项目制治理模式。项目制治理模式通过合法性机制生产和再生产高职院校的同质化,并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剩余控制权维系高职院校的多样化发展。项目制治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同质化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中央资源的低效配置与高职院校的低质量内卷;国家需求、地方需求与行业需求间的紧张关系;成果推广的水土不服和实践创新的动力缺失。为破解同质化发展问题,未来我国针对高职院校的项目化治理应注重完善中央项目申报机制,明确央地项目功能定位;试点“必选+自选”项目申报模式,推动职业高等教育分类特色发展;实施“基础绩效+典型成果”评价模式,提升多元主体评价权重;强化项目实施的动态指导,逐步提升政策清晰度。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行政中的全能政府、政府行政、组织结构单一及其行政行为失范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等的制度性障碍。需要通过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明确政府的高职教育行政权限;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高职教育行政效率;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推动高职教育行政法制化等,实现"善治"的高职教育行政。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集团)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协会(集团)。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集团)整合中医药职业教育资源,坚持行业协会与职教集团相结合,探索医教协同举办医院教学班、校企联办订单班、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对外合作交流培养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起了"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医教协同、企业参与、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出现起源于自身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分支。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向前推动,高职院校将愈加紧密地与区域产业进行结合,其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将愈加重要,意义将愈加重大。目前,高职教育在社会服务职能上存在内涵理解不全面、参与行动力不足、尚未树立品牌效应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教职工参与社会服务的驱动力、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服务指导策略、促进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进而构建社会服务品牌效应,着实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潘海生 《大学教育科学》2020,(1):116-119,127
面对新技术新产业带来的工作任务的复杂化、综合化,推进专业群建设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核心内容。经过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骨干校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引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完成了从初期的以要素建设提升专业群自身能力为主向以完善动态调整和诊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专业设置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长抓不懈,才能在市场经济建设大潮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李政 《江苏高教》2021,(5):103-109
通过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检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发现:高职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是在财税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义风潮下形成的;人才需求变迁、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意识形态建设等因素深度影响项目制的内容与实施;在项目制的形塑下,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委托—代理”关系互动,进而形成了高职院校独特的行动模式。项目制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着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但同时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也成为该制度在内容和实施层面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我国密集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推动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政府主体在高职教育外部治理过程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快让中央"放管服"精神落地,公布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服务清单和资格清单,完善高职教育法制和监督机制;通过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制改革,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调动市场组织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此外,还要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厘清外部治理三方主体的责任,可以促进各方共同推进高职教育外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马宽斌 《大学教育科学》2020,(1):122-124,127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作为高职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要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强化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通过阐释“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而探索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陈亮 《大学教育科学》2020,(1):119-122,127
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是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标志。优化并完善高职学校内外部治理结构,形成以健全章程为核心的现代高水平高职学校制度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明确高水平职业学校内外部治理结构关系、权力指向以及运行机理,是优化高水平职业学校治理结构、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针对目前高职学校办学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以及高职学校内部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不明确等问题,笔者试图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为依据,探讨如何将善治与职业教育的特征相结合,构建善意共在的高水平高职学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