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课程思政最初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来的,而课程思政所折射出的大思政观、协同育人理念、融合育人思想,对高中教育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以所在学校为基地,联合其他学校,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以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为实施主体,整合利用课堂、环境、活动三类课程资源,开展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改实践,取得可喜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
为高质量开展高年级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出了彰显核心目标指向、和谐融入专业教学、强调突出思政增益的建设思路。针对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出向心度、融入度、思政增益和思政绩效等评价指标,设计了评建一体的课程思政元素库结构。以“光纤通信”课程为例,阐释了课程思政元素库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为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构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从学理视角看,二者在本质上都隶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体现为或隐或显的两个方面。从教育伦理看,二者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注与尊重,构成同频共向的合力作用。从内在逻辑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育人宗旨契合,共同指向立德树人;协同的思政资源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协同的互动逻辑存在关联,表现为统领与递进。未来,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提升教育主体“思政育人”的过硬本领,建章立制,构筑二者协同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推广,许多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启动"课程思政"建设。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思政"建设泛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机械化、建设的课程标签化等现象。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大学生视角了解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和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现实需要。以思政课程为中心画好高校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素养,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支撑保障等,是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恰切之道。  相似文献   

6.
张颖 《教育教学论坛》2019,(27):250-251
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而高职院校因其教学性质的特殊性,大部分师生把精力集中于专业学科,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在此情况下,“思政课程”融入其他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在提高思政教育效率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此,本文先分析了“思政课程”的基本情况,然后论证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探究了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8.
9.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自动控制理论课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行课程思政,使专业课飘出思政味,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价值。自动控制理论课团队教师应通过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坚持有机融合和春风化雨的原则,在系统的、科学的知识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重要理念。新时代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欠佳的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是贯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探索"点频共振"逻辑下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点频、基础点频和情景点频共振,是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关键作用的重要抓手,对于打通全员育人"最后一公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具体落实中仍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缺乏上下联动的引导机制、思政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合作机制不足、缺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的有效评价体系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应从顶层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解决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等职业学校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模式是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全方位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有利于全面提升新时代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福建省邮电学校以文化育人、情感教育、综合素质教育、问题导向教学为理论根基,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邮电精神”为思政核心,以“扬通信文化、树服务精神、明强国担当”为思政主线,以“课堂+校园+社会”三域协同为运行机制,构建了“1+1+3+N”课程思政模式。并从深化教学改革、延伸育人空间、弘扬红色通信、深化校企合作、打造课程思政创新团队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使命,都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中,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既要深入探究思政教育规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又要针对两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结合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不断拓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迫在眉睫的实践需求,但目前许多高校仍存在着思政课程缺乏特色和专业载体、专业课程等育人功能重视不足或发掘不够等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是高校思政育人最优化的必要选择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理念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机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二者同向同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但德育仅靠思政课程教育无法完成,还需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配合。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联系及协同要求,阐述目前在协同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原则,提取出教学目标协同、教学团队协同、考核反馈协同等协同育人机制理念,并对思政课程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及思路进行说明,为后续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思政格局下,有必要阐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自的内涵和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大思政格局下二者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是教师,中坚力量在教师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教师和教师党支部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校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育人机制体制,完善内容、学科、教学和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课程思政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从课程思政核心概念、课程思政学术研究及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探索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践的价值及意义.认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践有利于从地理学科角度探索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加强课程思政理念与地理教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有利于系统整理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强化地理教师的育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