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湘行散记》和《湘西》里,沈从文以重返湘西的姿态审视和关注湘西的历史与现实,表达了他对现代性的质疑。在新的历史进程下,他重新审视湘西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探寻湘西世界的精神内涵,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并对湘西的未来寄予期望。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散文家。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20年代中期,他的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就是一部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合集。自《从文自传》后,他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下了《湘行散记》、《湘西》两部散文长篇。前者为作者1934年冬重返湘西沿途见闻纪实;后者  相似文献   

3.
《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展现自己湘西之旅的典型文本,糅进了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主体情绪与审美感悟。《湘行散记》是在《湘行书简》的基础上,对同一种人物、同一种情境、同一种意绪的二度创作,再次创作中,他对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从而使作品生发出丰富而厚重的意义。这种意义的生发离不开在书简中作者已经定下的写作情绪与基调,二者构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散文比起他的小说,更能表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的散文精品当数《湘行散记》、《湘西》两本书。栩栩如生的人物、真实的历史感受、幽妙舒放的意境、深沉隽永的探讨,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湘西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后来的湘籍和非湘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梦幻创作”为中心,尝试着将沈从文的整个湘西乡土创作分为1922—1933年、1933年冬—1934年春、1934—1948年三个时间段来考察。1922—1933年,沈从文备受都市压迫,因此以梦幻般的乡土创作来对抗都市。1933年冬—1934年春,沈从文生活、事业成功,压迫感减轻;同时,1934年初的回乡让他认清了湘西严峻的现实,乡土创作的着重点开始变向,以《边城》为变向的标记,《湘行散记》为发生主要变化后的首部作品。1934—1948年,沈从文的乡土创作逼近湘西现实,梦幻色彩锐减。纵观沈从文一生,他始终无法彻底割舍心中的那份湘西梦幻情结,其乡土创作都带有一丝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散文也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水是沈从文描写的重要客体,水在他笔下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理性的水,它是蕴涵着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艺术之水。通过水的品性这一角度来解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有助于获得对《湘行散记》多层次的审美认识与体验。  相似文献   

7.
凤凰的书香     
杨泽文 《高中生》2010,(18):59-59
自从读过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长河》以及系列散文《湘行散记》之后,就少不了时常向往湘西,渴望走进凤凰古城。我这不是为了印证什么或互证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感恩湘西的山川河流和古城旧镇,是它们孕育和成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湘行散记>中有关文本的分析,展示作者湘西散文长卷的创作心理及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9.
1934年。沈从文因为母亲病重匆匆返乡探视。这次返乡经历的种种,对沈从文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湘行散记》就是这次返乡的记录。《老伴》是这组散记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其文学创作十分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共发表一百多篇(部)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其中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是他的代表作。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11.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1902年出生在湘西的凤凰县,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独具个性、声名卓著的京派作家。他早期出版的作品有:《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神巫之爱》等作品集;三十年代以后作品有: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等。沈从文一直是我非常尊敬和喜爱的作家之一,细读他创作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凤凰的书香     
杨泽文 《高中生》2010,(6):59-59
自从读过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长河》以及系列散文《湘行散记》之后,就少不了时常向往湘西,渴望走进凤凰古城。我这不是为了印证什么或互证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感恩湘西的山川河流和古城旧镇,是它们孕育和成就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巨匠。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我终于来到遥远的凤凰古城时。我最先闻到的却是浓浓的书香气息。  相似文献   

14.
范昌灼 《高中生》2009,(14):55-56
沈先生的文学著作虽以小说为最,如《边城》,但散文亦佳,《湘行散记》《湘西》是其代表,前者是1934年回乡的记录,后者乃1938年经湘西赴昆明在沅陵所写。他的散文,风格质朴俊逸、清淡洒脱,叙写中深含情韵,为当今文坛和广大读者所推崇、喜爱。  相似文献   

15.
紫陆 《初中生》2013,(17):52-56
导言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离开军队,更名"从文",开始自学写作。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沈从文为人赤诚,文学成就斐然,"赤子其人,  相似文献   

16.
范昌灼 《高中生》2009,(7):55-56
沈先生的文学著作虽以小说为最,如《边城》,但散文亦佳,《湘行散记》《湘西》是其代表,前者是1934年回乡的记录,后者乃1938年经湘西赴昆明在沅陵所写,他的散文,风格质朴俊逸、清淡洒脱,叙写中深含情韵,为当今文坛和广大渎者所推崇、喜爱。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文笔优美,具有一种牧歌情调。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在牧歌情调下隐藏着伤痛的沉默与忧思。  相似文献   

18.
《云南教育》2023,(Z1):15-19
<正>沈从文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门类和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都成绩斐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先生的创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朴讷、浪漫、传神的一面。我们纪念沈从文先生,是纪念一方美不胜收的文学世界,更是纪念他身上如赤子般不折不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回顾文坛百年风云,多少人多少事如白驹过隙。大浪淘沙,存留的是不朽的经典。沈从文这颗璀璨闪耀的星,光辉闪烁至今。沈从原名沈岳焕,出生在湘西一个名叫凤凰的古城。湘西地处偏远边境,尚未被现代文明所彻底熏染和同化,这片土地用它原初的纯朴、厚实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儿女。从小在这里生活的沈从文,被湘西浓厚的民俗风情,本土文化所浸染。以至他后来走出湘西到大都市后,依然对故乡魂牵梦绕。他的大多数作品里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湘西情结。沈从文的创作以小说和散文著名,在《沈从文文集》里收录了他一生主要的作品。其中散文如《湘西》、《湘行散…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18,(2):10-14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沅水流域由于自古以来封闭险僻、如蚁缘壁的自然地理条件,船运成为当地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船运事故也随滩多水险而不绝如缕。《湘行散记》向我们展示除了作者归家沿途人文地理风景的优美外,更多的深思还在于隐藏于其中的船运灾难的呈现和应对经验以及其带来的文化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