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闻价值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有关新闻价值的判断与取舍,是开展新闻工作绕不过去的首要环节。新闻传媒在面对如"三鹿奶粉"事件这类突发事件时,在报道角度和报道内容的选取上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践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 关于新闻的定义,截止目前,国内最权威的说法,还是1943年陆定一同志的一句科学概括:“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新近”,讲的是时间性,否则就不叫新闻;二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新闻是事实的反映。舍去事实而直接发表意见,更不能称其为新闻。三是“报道”,事实本身还算不上新闻,只有报道出去,才能叫新闻。“今日的新闻,即明日的历史;在它尚未成为新闻时,就是情报。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体开展批评性报道,本质上是新闻从业人员正确实施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问题。当今,批评性报道在新闻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批评性报道的"度"。批评性报道要掌握好"度",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法开展批评;而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则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开展批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也需加强新闻职业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4.
文章写作中,写作意图只是作者对于文章的粗略构想。它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思想,也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材料;但却不能有“先行”的“主题思想”。因为严格意义上的“主题思想”是主客观交融之后的产物。在新闻写作中。“报道思想”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到的传播价值观念。它也是一种“写作意图”。作者可以据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寻找能够蕴涵某种价值观念的新闻事实,从而提高报道的目的性和效率。但报道思想只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它只有与新闻事实有机融合。才可以产生新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因此,“报道思想”和“写作意图”可以“先行”,“主题思想”却不可“先行”。  相似文献   

5.
兰天峨  李晓东 《文教资料》2010,(24):113-115
摄影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个时代日益彰显着前所未有的魅力和作用,而校园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新闻手段,全面、真实地宣传和反映学校的各项工作。本文在对校园新闻摄影现状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校园新闻摄影应勇于打破传统模式,变工作式报道为信息化报道,转非事件性报道为事件性报道,在事件性报道中狠抓创新报道,突出热点、问题报道。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报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报道相关新闻以引起社会关注,重在报道真相;报道事件主体的反应及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重在舆论监督;报道事态的进展和市场的好转,重在心理安抚。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也容易引起心理恐慌和媒体恐慌等负面效应。强调媒体的心理安抚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为了弥补其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有利于食品安全事件向积极方向转化,促进相关事件的解决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当下新闻恶性事件不断,但各大传播媒介并未因此而减少或削弱对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评论。就在各大媒体机构纷纷抢播第一新闻的同时,新闻传播为社会、受众以及当事人带来的是不可预见的"新闻侵权事件"。透过那些层出不穷的伤害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传播媒介的缺憾和不足;听到的是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完备的评论与播报;想到的是作为公众传播媒介应完善的素质与修养。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修辞等运用的探究,浅析当代传媒机构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西方新闻报道时,如果对西方修辞不甚了了,或如果不想费力去探究西方新闻报道文本中隐含的修辞意图,就容易对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或偏见,甚至被误导。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60周年国庆报道为例,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其新闻语篇在对中国国庆盛况进行报道的同时,借此契机展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民生等问题进行相关性报道。广大英语学习者应该借此理解和揭示西方新闻报道话语或语篇中的含而不露的修辞策略的应用,避免误入西方新闻修辞者设下的"修辞误区"。  相似文献   

9.
李曦  修伟 《海外英语》2012,(24):252-254
常见于英语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是记者为了客观报道新闻事实而广泛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特定的新闻语境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交替使用都是为了准确报道新闻,但相对于间接引语,直接引语的灵活运用是记者为了进一步表达某种特殊语用意图而采取的语用策略。该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诸多具体的英语新闻语料,英语新闻中直接引语是记者的一种言语行为,是表达记者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效行为的实际需要,具有特定的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10.
言论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提出看法、发表议论的一种政论性文体。就一般报刊而言,除了副刊与广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新闻和言论。新闻量大,是血肉;言论量小,是灵魂。专业性报刊虽然有它的特殊性,但仍然需要言论,需要言论来引领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媒体中,对于现场短新闻这一体裁来说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最能代表新闻特色的一种常用体裁。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写作现场短新闻也是如此,虽说没有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但也有自身的写作规律。掌握了其规律,要写作现场短新闻也就不是难事了。作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认识到在现场短新闻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过程中要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把细节描写具体渗透到对人物、景物或场面之中,增强其现场感、时代感和立体感。  相似文献   

12.
刑事法制新闻,就是以刑事法制事件、法制问题、法制动态为依托的新近发生的刑事法制事实的报道.其题材是新近发生的刑事法制新闻事实,报道的目的是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预防犯罪.其构成要素有新闻因素、专题因素、刑事法制因素和故事因素.刑事法制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体现,首先表现在对刑事案件当事人特别是受害者的尊重和保护上,其次表现在刑事法制新闻对百姓的关注上,还表现为让受众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严明.  相似文献   

13.
制约事件名词与量词组合的因素有名量距离、量词种类、量词的词语功能等.语料库调查显示,事件名词对量词小类的选择有不同的优先等级,而这跟不同类别量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有密切关系.如果用[ 时间性]的有无与高低来衡量,传统区分的动量词、时量词其实可细化为7个等级的连续统,并由低至高形成4个层级.名量词也可按[ 空间性]([-时间性])的强弱分出5个等级.总体来看,事件名词倾向于选择时间不强也不弱,即时间性居中的动量词、时量词或名量词小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媒介事件中的伦理问题表现在传媒改变新闻生产模式,预设新闻价值;传媒报道方式有违新闻专业主义标准;媒介权力越位。解决我国媒介事件中伦理问题的对策是确立伦理原则,完善媒介事件报道手法;构建新闻伦理的实践机制,强化传媒他律形式;实现传媒伦理道德的内化,强化传媒自律形式。  相似文献   

15.
章祥国 《广西教育》2013,(14):36-36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它既反映出教材内容,也反映出教学意图。课上,教师通过讲解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通过板书形式把教材知识的要点和教学意图表现出来,以强化和巩固教学内容。板书不是教材条目的简单重复,而是教材内容的精炼、浓缩和有组织的再现,是难点的展开。板书有基本要求,但无固定类型,不同类型的课,板书的内容组织亦有不同类型,就初中数学而言,板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软新闻英译实际上是编译改写的工作。编译是翻译的一种,即运用增、减、编、述、并、改手段,对新闻事件进行变通翻译,从而达到准确、适当地报道该新闻内容的目的。而这一点与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定义的认识,与目的论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文本类型说等理论不谋而合。拟用实例从三个方面证明了功能翻译理论在软新闻英译中的适用性:译者的意图性、译文的可接受性、文化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引言 空间性是名词的典型性特征,而时间性则是动词的典型性特征.名词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弱化空间性而具有时间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获得时间性.能够具有时间性的那部分普通名词,要么是在其词汇义素结构内含有时间性义素的因素,要么就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将其放入外部世界的某个流程中而使之具有了顺序义义素.所以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体现为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两个方面.内在时间性是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可以随时间而展开的可能的内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外在时间性是指事物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时间表现.换句话说,内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的内部过程,其时间性义素体现在名词的词义结构中;外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与外部时间过程的关系,其时间性义素是通过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而表现出来的.部分名词时间性特征的认知获得主要是指外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特征的获得.可以说,人类认知是造成外在时间性名词获得时间性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度”是指事物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界限,在新闻宣传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宣传中要把握好报道的“度”和行文中的“度”只有这样才能辩证地看问题,传达出准确真实的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19.
奇怪的警官有位女子在回公寓住处时,在入口处和一位男子擦肩而过。虽然她觉得该男子有点奇怪,但也没想太多,就这样走过去了。没过多久,女子在电视上看到所住公寓发生杀人事件的新闻。一段时间后,有个刑警到女子的住处登门拜访,说是要问问她有没有看到疑似犯人的家伙。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握好新闻策划的“度”是新闻策划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关系到策划成败的重要因素。纵观国内较成功的新闻策划,坚持辩证地看问题是把握好度的关键,讲究宣传艺术是把握好度的中心,实现社会效果的最优化是把握好度的最佳尺度。事实证明,把握住这几个标准,新闻策划的就会发挥最大的综合效应,反之,就有可能出现传播障碍,甚至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