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之初,内忧外患之时局、西学东渐以及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捩,均为中国法律史教育新篇章之开启奠定了基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均不同程度为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创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新学制的语境下,中国法律史教育呈现出短暂的繁荣景象,这种发展态势虽因日本侵华而中断,但依然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法律史学发展史而言,这一时期属于我国法律史学的萌生阶段,其所取得的诸多成就大大促进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然而由于时代局限性,其简单模仿日本学界的弊端以及学科建设失范等缺点表现得依然明显,给当时以及后来中国法律史学发展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界对法律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存在巨大争议。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法律史学科应当走向"史学化"还是"法学化"再次引发热议。透过学科之争的困境,反思两种研究范式所体现出的有效价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放弃法律史的学科之争,是走出理论困境的根本出路,而采纳各自的有效方法,才是深化法律史研究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至今,在中外史学交流和比较研究中,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方法,到探索中国史学的对外影响,再到重视外国对中国史学研究的三个类型。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和"从周边看中国"构想的提出,突破了以往"自我诠释"和借鉴"西方透视"的思维局限,开拓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史学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4.
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史研究领域贡献甚巨,所著《中国法律发达史》等三部法史学鸿篇巨著被后人誉为民国期间法律史学的扛鼎之作。他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范畴及研究方法的阐释,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在中华法系研究方面,他通过大量确凿事实批驳了否认中华法系存在的观点,论证了中华法系不仅存在,而且对东亚诸国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法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杨氏治学极具通识,表现在贯通的研究、多学科知识并用以及世界性的眼光等方面,为法律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咸炘生活于中国史学新旧转型的时代,他领悟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习惯,运用传统史学理论范畴,体察时代的脉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刘咸炘研究"前四史"与浙东史学,意在为传统史学表微,张扬中国史学的内在精神与活力。在西史东渐的大潮中,刘咸炘也关注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但对鲁滨逊等西方史学家的所谓"新史学"不以为然。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构建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之际,对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中国法律史学者步德茂教授运用法律经济学理论,以清朝刑科题本素材,从人口增长、商业化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设计了财产权暴力纠纷的时空分布形态模型,研究了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及法律实践与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更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视阈。  相似文献   

7.
<正>[专家简介]赵荣光(1948-),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级优秀专家"、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中国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等省部级以上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国饮食史与饮食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是中国大陆饮食文化、饮食史学科开拓人。  相似文献   

8.
正1.作为史学研究概念的"国家"及其相似概念现代汉语中的"国家"概念来自学术术语、政治术语。文化精英与政治精英主导了对"国家"的定义。故而分析今日"国家"概念,势必要清理百年以来学术与政治的主流话语。就中国古代史学研究领域而言,虽然流派纷呈,但是学者投入精力最多、成就最大,其实都与"国家"问题有关。比如对皇帝制度、官僚制度、赋税制度、法律制度、行政区划、良贱制度、地方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之所以如此,乃与中  相似文献   

9.
面对20世纪上半期的激荡时局,中国法律史家群体本着救亡图存的济世情怀,自觉投身于学术救国的时代大潮之中。他们首先从理论高度阐发了法律史学术的救国及挽救时弊的重要功能,呼唤时人应重视法律史学的学习与研究,以止时局之颓势;然后又从社会发展动力、社会道德操守引擎等方面思考学者自身使命,期冀知识分子以时代楷模的身份来导引社会风气走向良善;为了科学处理学术与政治良性互动,更多学者坚持在坚守学术自身规范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术服务政治的终极目的。法律史家的上述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法律史学术的发展,更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史学的发展主流是"科学化",尽管"科学化"的内容和准则因人而异、与时俱变;但就一门学科的自主性而言,史家在广泛吸取科学的长处,把史学建设得更为"科学"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寻找史学的独特领域和功能,以与其他科学划清界限以免被反主为客甚至越俎代庖。关于新史学的"科学化"取向及来自其批评者的反动,前人已多有研究。较少受到注意的是"科学派"内部在史学的"科学化"和"自主性"之间所做的权衡折冲,严耕望是可以用来考察这一问题的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学界的"陈寅恪热"与国学研究的兴起,意味着中国史学的一系列变化。无论是在看待史学研究的价值、史学思想,还是士学研究的取向、史学方法上,90年代的学人及学风与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学界对陈寅恪先生的研究与推崇中可以看出。"陈寅恪热"实际上是90年代中国学术研究范式变化的信号与标志。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现代戏剧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新时期中国话剧史学研究作了总体评估目前,戏剧研究的队伍正逐渐扩大,对富有代表性的戏剧成就和戏剧总体面貌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曾经被认为禁区或为人冷落的学术领域正被不断开拓,中国现代戏剧史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史、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思维方式下的史学研究,正面临着研究方法论的转型。对于中国史研究而言,大数据思维使史学研究的话语权呈现出"一分为多"的态势,同时史学研究的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大数据思维推动了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化和创新,主要体现在计量统计方法、数据库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前期在美国先后出现了两本英文中国史学史专著,分别是贾德纳的《中国传统史学》以及华裔学者韩玉珊的《中国史学纲要》。贾著具有开创性意义,堪为汉学研究之入门工具,除了介绍中国传统史籍的分类以及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史,也比较了中西史学观念和编撰方式,对中国传统史学提出了批评。韩著稍晚于贾著,在美国汉学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补贾著之不足,其篇幅更长,材料上也有较大增补,对中国史籍和史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更为细致,还列出了大量术语的翻译以及"二十六史"的表格。韩著虽然对中国传统史学多有肯定,但也从九个方面展开了批评。两部书因其开拓意义及入门工具价值依然值得今日之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科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风雨6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1949年前我国没有外国法制史学科及相应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初创了外国法制史学科,并出现自编教材,但这时的教材其体系、内容、用语基本上都是仿效苏联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科获得了新生,外国法制史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材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近10年则逐渐形成了以人大版、法律版、北大版、法大版教材为主线,其它多种教材为补充的教材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6月5-6日,由宁波大学史学史研究所(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公众史学研讨会在宁波大学成功召开。这次会议是钱茂伟教授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公众史学研究"内容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台湾中兴大学周樑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比较与公众史学文学硕士总监马木池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新、新历史合作社唐建光总编、河南师范大学王记录教授等23位两岸三地学者出席了大会。此次会议与2013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从古代史学的"实事求是"观念、近代史学的进化史观到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不断进步与繁荣作出了贡献.回顾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考察不同理论形态的利弊得失,有助于对中国史学作出深刻反思、清醒认识和正确评价,促进史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建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史学已走过了曲折反复的百年历程。在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教育史学将走向何方?其发展趋势如何?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史学工作者的深思。从中国教育史学走过的历程和世界历史学、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史学发展的最新走向来看,我们认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发展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即转向加强自身学科理论建设,转向研究教育历史的日常问题,转向发掘本土的学术传统,也可称之为中国教育史学的"三大转向"。  相似文献   

20.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甚广,在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并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和经济史。其"新生机主义历史观",把文化作为历史进化的推动力。在史学史上,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