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现代文明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如果说刚性管理是"骨架",那么,柔性管理则是"灵魂"。从目前多数幼儿园管理的现状来看,在施行必要的刚性管理的同时,更应注重柔性管理。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园对柔性管理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一、"抛砖引玉":从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说开去 "柔性管理"是属于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与"刚性管理"相对,它是美、日两国企业管理比较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3.
禹小慧 《文教资料》2012,(2):103-105
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管理学中有"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分,两种不同模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管理活动的功效最优。在校长专业发展中,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刚性策略与柔性策略各有千秋,只有令它们相辅相成以达到"刚柔相济",才能发挥出策略的最佳效果。本文阐述了校长专业发展中的刚性策略和柔性策略,以及"刚柔相济"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管理,它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是高职院校实行人力资本经营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打破人事制度刚性结构、构建教师展示特长的舞台及借鉴权变管理策略,使人力资源管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需要柔性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性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科学管理中刚性管理而言的新的管理方式。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柔性化,对于克服刚性管理的种种弊端具有重要意义。柔性管理要求高校在设置绩效管理制度和实施过程中的柔性化,与此同时,还应营造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与之相配套。  相似文献   

6.
一、柔性管理概念的提出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这两个概念都源于企业管理.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职权,凭借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和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界约束为主的一种管理,其优点是增强了管理的效率,推动了管理制度的建设.但刚性管理的缺点是视人为生产工具,它"企图将人修改得适合于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设计得适合于人".  相似文献   

7.
李军  刘祚柱 《文教资料》2008,(16):100-101
文章从老子的"上善若水"这一守柔思想出发,探索现代班级柔性管理,并与传统的刚性管理作对比,分析班级柔性管理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8.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是对图书馆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论文论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并从组织结构、读者服务、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对柔性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 ,中小学的内部管理已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比如 ,有强调教育政策法规的作用 ,坚持“依法治校”的 ;有致力于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系统制定 ,坚持“从严治校”的 ;有注重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 ,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激发教师努力工作动机的 ;有主张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 ;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概括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两种模式。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各有优势 ,也各有局限性。因此 ,使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结合 ,是中小学管理的必然趋势。一、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结合是中小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刚性管理是严…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活动一般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职能。这些职能的发挥,既要通过机构、制度决策等手段进行刚性管理;也要通过激励、感召、诱导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因此,在园本教研中,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要运用被赋予的权利来张扬强势的刚性引领,另一方面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因势利导的柔性引领,只有做到刚性引领与柔性引领相互结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的有机系统。要实现高校各项工作有序运作,关键是要搞好管理。在诸多的高校管理对象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事。在造就现代人才的高校,实施"柔性管理"就是对高校各种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优化利用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大量文献对"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说明了高校管理实施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在高校实施柔性管理的一些方法和举措。  相似文献   

12.
人本性是柔性管理的本质体现,是实现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和核心理念。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化。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以人格化为标志,是对以制度为中心的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超越,是现时代语境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走向人本性和现代性的一种思维范式与实践范式。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向以生命论为基础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范式转换的应然选择。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有赖于正确处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关系、坚守和践行人本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与形式、培育良好社会资本等几个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3.
人本性是柔性管理的本质体现,是实现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和核心理念。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化。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以人格化为标志,是对以制度为中心的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超越,是现时代语境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走向人本性和现代性的一种思维范式与实践范式。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向以生命论为基础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范式转换的应然选择。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有赖于正确处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关系、坚守和践行人本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与形式、培育良好社会资本等几个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界,科学和技术是对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等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各大高校的终极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更是迫在眉睫。无管理,无人才,实现管理的方法众多,如何寻找一种适合组织发展的管理是根本。传统形式上的刚性管理在施行过程中弊端屡现,让人堪忧。柔性管理理念的引入无疑垫了一层铺路石,让一些组织机构找到了希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身上寻找原因与出路即为柔性管理,从真正意义上的"以管理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向"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这一思想转变,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挖掘其潜力,把他们培养成学校的人才、国家的人才,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现代文明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如果说刚性管理是“骨架”,那么,柔性管理则是“灵魂”。从目前多数幼儿园管理的现状来看,在施行必要的刚性管理的同时,更应注重柔性管理。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园对柔性管理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具有强制性的特征,然而对学生的管理仅有刚性管理是不够的,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采用非强制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这就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内容.探索这些内容和柔性管理的基本理念,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基层管理者--班主任来说是有一定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李春霞 《河北教育》2014,(12):27-27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但它绝不应该是一种对立关系。无论是刚性的一刀切,还是柔性的一刀切,都过于绝对化,都是不合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是刚性的,管理可以是柔性的。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但它绝不应该是一种对立关系。如果没有制度约束的一味的“解放”“平等”,这样的管理虽凸显了对人的尊重,却容易造成一盘散沙,缺少凝聚力;如果没有对人的尊重与理解,而一味的靠制度约束,这样的管理则缺少“人情味”,弦绷得太紧,久而久之会有断裂的危险,甚至人心背离。  相似文献   

18.
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柔性管理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校长个性心理特征出发,充分展现人本性、情感性、权变性、间接性等特征优势,坚持内在重于外在、肯定重于否定、身教重于言教等基本原则。构建柔性管理模式、注重校长心理和情感管理,不断增强校长培训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9.
柔性管理——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代表了未来管理的潮流和方向.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将柔性管理思想引入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新途径.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以管理人的思想为重点,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柔性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它是一种人性化管理,以人为中心。本文将对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刚性管理弊端作出研究,提出一系列柔性管理办法,在内在重于外在、个体重于群体、肯定重于否定等多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对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应用问题加以分析,旨在使管理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