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发展伦理看来,绿色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自始至终鲜明地、全方位地体现了绿色生态重视人和人的价值、重视自然和自然价值的道德性。在操作层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所蕴含的发展伦理和生态伦理内核,主要是通过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绿色技术、绿色消费等多种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旨的绿色形式和绿色路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对自然及其与人类之关系的错误认识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生态危机的发生让人类警醒。如何从本体论的角度找到科技发展的理念支撑,已经成为迫切的话题。生态世界观的兴起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技术问题的理性反思与环境问题紧密结合产生了生态学批判理论。正是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使绿色科技的产生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缘于生态危机而产生的生态批评,从其产生时起就体现出强烈的伦理诉求——恢复自然在人的伦理世界中的应有地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了能够恢复自然的伦理之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批评从"挖掘自然魅力、直击环境灾难"的浅层样态,逐步走上"反思人的行为方式、批判现有社会制度"的深层样态。生态批评伦理诉求的逻辑演变背后是要彻底弄清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以便能有效化解生态危机,进入"自然生态、制度生态、精神生态"有机统一的绿色社会。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文学类型,生态文学信奉自然整体主义观念,关注生态正义,以文学的方式,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推崇新型生态伦理,积极推动民众的普世生态理念进步。本文以美国生态文学为例,在分析环境伦理思想变迁的基础上,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的大地伦理、生态整体主义与绿色科技理念,旨在进一步探究生态文学的环境伦理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问题在现时代的凸现,人们在认识人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反思人对自然应有的义务与责任,从伦理道德维度来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彝州)状况,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彝州发展的最大障碍,积极创设生态伦理环境,发挥生态伦理的内驱力作用,对推进彝州生态经济大州建设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化解生态环境危机:从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更严峻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危机。要从根本上化解生态环境的危机,人类必须对传统的科技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确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即人应该关爱生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和谐性原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原则。生态伦理要把传统的伦理扩展到自然,它要求人类应该用真心、精神、力量去关爱自然,就像关爱人类自身一样。由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既是化解生态危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绿色情商内涵与开发的视角,探析生态文明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新的发展特点,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阐述培养大学生绿色情商的意义与开发途径。绿色情商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内在动力,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办法,在于增强其绿色情商认知,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以现实教育的警示作用和法制规范的导向作用培养大学生绿色情商。  相似文献   

8.
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的对生与共生构筑了生态审美理想。生态文艺人、绿色人生、艺术人生与自然人生是生态审美历程的四个阶段,也是生态审美理想的一般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与终极目标。生态审美理想是生态规律与审美目的的统一、是生态审美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的统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自然与生命的统一、生态审美艺术化与艺术审美生态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自然价值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使科技伦理范围内伦理范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从当代生态文明视阈出发,可知在伦理范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有配套的科技伦理机制作保证:这不仅要求科技与生态伦理进行良性互动,还必须在科技共同体中树立科学的职业伦理和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