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全球经济和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命的繁殖、医药技术的改进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及其与人类伦理规范的冲突日益彰显,对基因大争夺过程中产生的基因专利和基因武器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成为科技伦理领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宋斌 《天津教育》2023,(4):49-50
<正>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化学工业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然而,伴随着生产发展而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化学工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引发了人口、环境、生态、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如何保护环境”成为了引发热议的社会性话题。  相似文献   

3.
<正>科技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个美丽的新世界,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可以说,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也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当然,从道德的视角来观察,科技并不总是与道德同行的。现代科技的进步如"克隆"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球生态等问题的提出,使科技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关于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科技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相  相似文献   

4.
绿色发展蕴含着生态问题的伦理反思,同时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当代环境问题大多是以科技作为工具产生的,但其实质是价值取向问题,需从观念上和实践中反思科技的环境负效应的根源。科技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朴素的统一变为紧张的对立。人利用科技过度开发自然,造成生态价值及其可持续性降低,科技对于自然的操纵也转变为对人的操纵,既侵害了他者的环境利益,也破坏了人类后代与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需要通过伦理对科技动力加以合理引导,进而形成在绿色发展道路中科技伦理的三重维度,即建构科技的生态伦理精神、树立和谐与统一的生态伦理规范以及对科技效应抑恶扬善。  相似文献   

5.
"自然中心"与"人类中心"的碰撞并未很好地解决生态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受到影响。生态伦理的提出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博爱情怀,显示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但生态伦理与人际伦理存在的诸多差异,使得生态伦理成为人类的自觉实践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郭琳 《教师》2008,(8):93-94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公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人们生态意识的强烈与淡薄直接影响到保护环境问题上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到环境政策、法规、技术措施的实施。作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生态意识亟需普及化、大众化。本文就生态意识的产生和指导作用。全民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以及生态道德观念的树立四个方面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技不仅给人类带来辉煌和希望,也给人类带来了可怕的灾难与威胁,它越来越脱离人类的控制,甚至可以说科技已经异化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科技异化在给人类带来危机和负作用的同时,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即它以一种陷阱的形式隐匿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时刻警醒着人类不要依赖技术而妄自尊大、称王称霸,不要依赖技术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破坏生态,时刻警告着人类要限制对技术的滥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是在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生存问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从西方诞生的。与之相应,中国产生了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从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了"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①四个阶段,呈现出超循环的发展姿态。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也使人类的精神境遇陷入困惑和迷茫,基最明显的标志是主体文化已走到寻求幻觉体验的极致,在此情形下,人类迫切需要的调整整体的生存策略,以积极主动的文化抉择来改变的生存现状,而生态美学正是适应此而产生的,生态美学是一种包括了宇宙不同运动系统的全景文化科学观念系统,它将从根本方面有助于人类生态境遇的发展与完善,建构这种生态美学的核心问题是:一要确立合理的文明生态关系结构;二要从生态平衡这样的视野来解决科技因素对生存和生存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质的转变,科技本身不会给生态、人类到来危害,但在使用科技的同时某些细节的忽视往往是致命的.在明确科技异化的概念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方面分析科技异化的问题,只有正确的看待科技异化才能使科学技术向着“为人”的方向正确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革命是对传统哲学世界观的人类中心主义原则和“反自然”的实践观的彻底变革。生态革命将生态哲学世界观最广泛地贯穿于人与自然的互动状态之中,从而在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中形成人与自然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相互作用。信息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以沟通方式的变革为主要特征,引发包括物质运行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时空的变化,导致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和形态的重大变革。生态文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信息时代社会领域必将发生一场深刻的生态革命。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及其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反映自然生态问题不仅成为全世界文学的主题,而且也成了我国文学尤其是维吾尔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论文用生态批评理论对维吾尔当代生态小说的产生以及它的思想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春菊 《重庆师专学报》2011,(5):112-115,156
本研究以中国期刊网为平台检索宽恕心理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1)宽恕心理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宽恕心理的论文在各类院校学报、心理学类期刊、医学类期刊、教育学类期刊和其它社会科学类期刊都有刊登;(3)研究力量主要集q-于高校;(4)研究内容主要是综述,实证研究不足;(5)研究的合作方式主要是独撰;(6)研究的整体项目资助力度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哲学、近现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哲学,经历了科技理性在方法论上的推动和认知科学的强力扶持,越来越注重语言研究中的人的因素,突显了人的体验。这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尤为突出,使得传统上属于隐身身份的译者在人本主义观照之下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真实范畴,并由此生发了大量充分结合后现代哲学话语资源的翻译研究途径,这些形成了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本身具有多样性,作为强势语言的汉语及具有目标语言与工具语言双重属性的英语的介入,使其语言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外语课堂教学也因此以语码转换与交替为主线。通过对这一特殊语言生态环境、接触过程及影响进行分析,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中由此引发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整体主义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人自身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和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是否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的角度和视域对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代人类正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是如何产生的,揭示了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实质。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分析生态危机的根源。此外,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哲学解读。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当代的生态危机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受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文学研究在我国兴起,并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语境下逐渐形成研究热潮。我国生态文学研究在生态文学概念的界定、生态批评理论的建设与生态文学评论的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正实现研究层面由“浅绿”到“深绿”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环保成为人们在国际贸易中关注的问题,绿色壁垒已经成为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把它作为限制进出口的手段,绿色壁垒日益成为我国出口产品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