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题如下: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星星雷抒雁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联想和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道题从形式上看,似乎应为材料作文。但根据其要求中“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和注意中“联想和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来看,材料中的《星星》这首诗在写作中可用也可不用,这似乎又具有话题…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封禅》篇独立“封禅文”为一体,有现实和历史原因,然而关键在于刘勰本于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拨乱反正”意识。在此刻意为之之下,《封禅》篇所论有得也有失:从文体划分看,显示出刘勰强烈的文体意识,但是对于封禅文文体范围、其与碑文的区别辨析不明;从文体本色看,强调了封禅文作为“一代之典章”,但总体上无非是“华”与“实”的关系问题;从论文思想看,文章体现出“通变”思想,但也不乏其局限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而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陋室铭》以状物取神、托物言志、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而著称于世。从其写作特点来剖析此文,以达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4.
从发挥学生主体个性来看 ,高考作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联想。一、联想能使你迅速入体入体 ,就是学生能迅速自由的选择文体 ,充分地展示学生的创作个性。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 ,它有淡化文体的趋势 ,而注重对个人素质的考查 ,尤其是对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 1998年的高考大作文是一个限定内容范围的供材作文 ,明显地显示了高考作文在审题上不难为学生的走向。从形式上看 ,不限制文体 ,不限制表达方式 ;从内容上看 ,不设置理解误区 ,不限制具体点。这就为广大考生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写作天地 ,为考生的联想展开了更加广阔的空…  相似文献   

5.
广告语中的互文性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芳 《考试周刊》2009,(19):99-100
广告文体是一种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是一种集信息功能和劝说功能为一体的传播形式。本文首先论述了广告语中的互文性现象及三种常见的互文关系,然后研究了一系列中英文广告语和它们分别对应的译文,探讨了互文性在广告语创作和广告语翻译中的运作机制,分别从互文性与联想意义、互文性与注意价值、互文性与记忆价值三个方面阐明了互文性在广告语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并指出互文性概念为广告语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是思维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维方向上看,联想可分为正向联想和反向联想;从思维整体性与局部性关系上看,联想可分为普遍化联想和特殊化联想;而包含正向与反向的双向联想又称为可递联想。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是必  相似文献   

7.
世界是人根据自己的认识给万事万物命名并确定其关系和结构等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系统。凡命名都是要用词语(包括词和短语)的。但词语(即名)与事物(即实,包括人物、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等)并非有严整的对应关系。从名与实之间量的对应关系看,有一对一的,一对多的,多对一的;从名与实之间质的对应关系看,有名此实彼、有名无实的,甚至还有无名有实的,其关系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8.
叶君 《林区教学》2011,(3):83-85
汉日谚语的对应关系概括起来有三种: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完全不对应。来源于汉语的日语谚语其意义没有经过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的这类谚语和汉语谚语属于完全对应关系;而两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产生了一部分寓意相同而比喻形象不同的谚语,这部分汉日谚语的对应关系为部分对应;另外一部分汉日谚语,民族特色浓厚,无论是寓意还是比喻形象都不同,这类汉日谚语的对应关系为完全不对应。  相似文献   

9.
继1999年“话题作文”初试,2000年高考作文命题实质是“话题作文”三试了——春招是二试。“话题作文”由材料作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题型。材料作文立意常呈定向性,而话题作文立意则呈辐射状;材料作文文体常受限制,话题作文淡化文体要求,形式可多种多样;材料作文行文往往需复述或摘引或点明原材料,话题作文只需与话题有关,无需与原材料直接挂钩;材料作文对考生思维限制多于开放,话题作文对考生思维则开放多于限制,为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和理解,展开联想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星星雷抒雁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暇。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11.
汉民族是一个很开放的民族,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汉语的发展也是一个以汉民族语言为主体,而又融合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因素的一种非单质语言,同时它也不断吸收佛教文化,使自己发展为一个完善的整体。汉语修辞的发展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了汉语修辞学文体的发展,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启示,人们用修辞格来达到“传心”的功效,同时,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了语音修辞的发展,创造了声律美。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以佛像绘画的方式宣传佛法,由印度僧人带来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佛像绘画样式并没有产生宣传佛法的作用,但佛像画最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达到了完全的像教作用,这与最早接触佛像绘画的中国本土画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的记载中,最早接触佛像画的画家是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的佛像画并非如许多美术史的著述中所说的完全就是西国的风格。根据佛教初传时期的史料和六朝画家的绘画风格记述,可以证明从曹不兴开始直至后来的诸多画家都对佛像画进行了改进,他们所作的佛像画与西国样式渐行渐远,并且都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和时代特征的佛画样式,这些具有中国绘画特征的佛像画才是佛教在像教过程中得以流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汉传佛教僧团作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宗教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融古通今的管理智慧,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戒为师”的管理制度,“六和敬”的管理原则以及“弘法利生”的价值诉求等.其中,“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贯穿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发展的始终,“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佛教强调修心的管理特色,“以戒为师”的制度保障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前提,“六和敬”的管理原则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关键,“弘法利生”的价值目标是汉传佛教僧团组织管理的灵魂,这五个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中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一生研究佛学,又未忘怀人生。俗世尘缘与佛学教义交织成丰子恺散文独特的佛学意蕴,体现在无常若梦,情真以堪破;护生无量,护心以为要;尘网因缘,破执以求本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檄魔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用檄文文体宣扬佛教。后魏时期释僧懿创作的檄魔组文即是一组颇具特色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宣扬佛教,它在创作中采用了一些富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元素,呈现出中国本土化的特征,在文体上采用中国传统檄文,内容上使用中国本土典故故事、官职名号等。分析这种中国本土化特征在檄魔组文中的体现、产生的原因、造成的结果等,必会促进檄魔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汉译佛经《摩诃僧祇律》中保留了较多的东晋时出现的新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从其早期传入起,就遭受到了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批判、抵制甚至打击。文中主要论述了儒、道思想及统治阶级等对佛教文化的抵抗,以及这种抵抗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诗歌阐述佛理弘扬佛法,在中国文坛佛界都很普遍。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这方面的佳作。仓央嘉措诗作很久来一直被翻译成"情歌",但他的活佛身份宗教领袖的地位,让我们无法抛弃其佛学思想,本文从其生平和命运入手,分析了其诗作的佛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品德心理结构观是人类德育心理思想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包括佛教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佛教的品德心理结构观闪烁着中国人道德智慧的光芒,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德育心理思想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并提供给现代德育很多深刻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视知识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倡导"生活即德育"的思想,提高德育的实效;倡导自觉自悟,培养道德自我。可借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心理体系,并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124-128
在陆续发现的一批北齐墓葬中,我们可以看粟特文化曾经对中原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发生在同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在遗存的北齐石窟以及青州、临朐等地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中都曾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北齐造像新样式就是结合了当时绘画风格变化而来的,这种画风变化与西域粟特画风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北齐皇室内部就有“尚胡”的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