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荣 《湖北教育》2010,(5):55-55
在进行学校德育时,如何让道德观念激荡学生的情感,真正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德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让德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无视学生主体,单纯采用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灌输为主要手段。近年来“德育同归生活世界”逐渐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然而生活实践中如何实现德育回归?回归的道路上学生遇到了什么?又是什么促使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提升了思想道德水平?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从生活实践中寻找。“龙蛋行动”给了我这样一个深入研究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在从事班级德育工作中,本人发现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班级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做,才能切实提高实效呢?本人就此积极开展生活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试图寓班级德育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通过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事实证明,只要摒弃空洞、枯燥的说教,从生活走向德育,让班级的德育回归生活,就能切切实实提高班级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让德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并落脚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就会彰显生命活力。如何才能巧妙地将德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有效实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当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经验和体会,充分运用“四个法宝”,“生活即教育”的德育观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因此,德育教师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德育课堂,将德育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觉到对生活的指导。本文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德育课教学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7.
李纯云 《西北职教》2009,(10):24-24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如何让语文回归生活?如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要注意如下四点:  相似文献   

8.
狄洪军 《考试周刊》2012,(88):159-159
作者为解决如何让德育之花在回归生活这片沃土上绽放这个问题,努力思索,积极创新,通过自身奋斗在教育一线上的经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怎样才能让德育之花精彩绽放在回归生活的这片沃土上的想法和做法.论证了德育之花在回归生活上绽放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周玲 《中国德育》2005,(6):23-24
德育“回归生活”已成为目前教育界一个热门词语,但如果我们希望真正实现德育的“回归生活”,首先需要对德育的“回归生活”进行理性分析,即应该把握清楚为什么需要德育“回归生活”?应该回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又应该如何回归?如果这一切都还处于模糊的状态,那么它很可能只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潮流,难以生根发芽,更难以显示其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德育校本课程是新时代下国家对德育工作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德育校本课程的关键是如何开发建设校本课程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建立一种适应高中学校,具有地方特色,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德育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生活化应是德育回归本真状态的必然诉求,德育应成为人的一种生活现实。德育应该如何走向生活,这就需要从德育生活化的逻辑起点,其逻辑边界、价值基点、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进行逻辑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德育实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德育如何回归质朴、回归生活、回归本性,体现时代性、实效性?作为一间德育传统历史悠久的学校,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以校本文化为依托,创出了大德育的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生活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校德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化,回归生活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应贴近生活,在目标上应回归生活,在方式上应走进生活,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冯毅  戚韵东 《中国德育》2012,(19):23-27
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这是生活德育的理论旨趣,也是其实践出路。 生活德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他们白主去建构。可是,在实践中,学生成为生活德育的丰人了吗?如果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者,那么生活德育就有名无实。  相似文献   

16.
德育回归生活,是回归孩子的本真。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下的“三自”德育原则——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7.
因为听说我们在做生活化德育课题研究,有位外学校的老师很好奇,就问“你们的班级管理怎么管呀?”。我就告诉她:“班级就是小社会,班主任就是班级事务处理的导师和顾问,学生的事儿学生做主。”那位老师似懂非懂,但这个话题很大,时间场合不允许我展开多说。而我倒很想就这个问题多说几句,因为我觉得我们现时的中小学班级德育离开儿童的生活太远了。让班级德育回归生活形态已经是迫在眉睫,再耽误不得了。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人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广泛的意义建构。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及它与生活的意义构建。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走向生活,才是语文课堂走向有效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德育如何才能植根于孩子的心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关注的焦点是学校德育能否很好地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成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如何才能让德育植根于孩子的心灵?我认为要从德育的目标体系、教师观念、学生的生活情趣和教育网络等方面入手。一、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是增强德育针对性的前提德育目标体系就是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作的目标定位问题,也就是每个阶段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我们一味地要求小学生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但他们由于年龄、学识的原因,连什么是共产主义都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20.
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是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首要任务,必须植根学生生活,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涵;贴近学生生活,打通生活通道,促其感悟提升,使品德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真实可信的生命磁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