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导演姜文到目前为止,仅拍摄过四部作品,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但这四部影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因此,文章主要从文化的视域下对姜文电影进行剖析,试图揭示出导演姜文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姜文都是深入人心的。虽然到目前为止他导演的电影只有四部,但每一部都十分精彩,惹人关注。姜文电影中不乏女性人物,《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米兰和余北蓓,《鬼子来了》中的鱼儿,《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唐妻和林大夫,《让子弹飞》中的花姐和县长夫人,虽然她们从来都不是主角,但是姜文用他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为大家阐释这些女性。本文就从这些女性出发,试图解释姜文导演隐藏于电影中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姜文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都体现了一股浓郁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姜文电影的自然主义倾向更接近于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西方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影片中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自然人性以及影片中场景和情节的安排上所遵循的自然主义原则。姜文电影叙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与自然主义美学相关的拙朴、天然、逍遥等元素。从近些年姜文电影的个性化风格发展来看,这种自然主义倾向正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姜文电影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从《让子弹飞》到《邪不压正》,姜文赋予自己拍摄的电影一种巧妙的叙事方式.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姜文以流畅的叙事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并用这些人物表现姜文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姜文意图构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电影世界.本文以《邪不压正》电影为例,从叙事艺术、身体隐喻以及黑色幽默三个角度分析这部近代历史题材...  相似文献   

5.
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从其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还通过归纳姜文与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和作品中透露的中国电影生态文化,来评述姜文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导演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力作。影片在叙事上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其风格如同流动的音乐一般,自由而奔放,并与音乐紧密结合。本文在分析了影片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就《黑眼睛的姑娘》、《阿辽莎》等影视原声对影片的音乐叙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大片的一次历史性突围。姜文创造性地表达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直接奠定了这三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存在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8.
姜文电影具有雄浑的整体风格,与中国古典美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校难把握,<让子弹飞>相应地做了调整,比较常规地讲述了一个命意显豁的故事,在好看之余,还奉献了一个精彩的启蒙桥段.当然,商业上的成功并不必然伴随着艺术上的进步,<太阳照常升起>在艺术形式上更具原创意味.  相似文献   

9.
导演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通过讲述三段关于自杀的情感故事,表现了在一个充满背叛和欺骗的荒诞时代人无可选择的宿命,而由于其叙事手法的复杂和镜头运用的含蓄,以及导演可以与大众的期待视野保持一定距离,又使这种表达显得隐晦和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导演姜文执导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不得不说是中国电影新的挑战和尝试,为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欣赏角度。本文立足于该影片的结构与中心,阐述了《太阳照常升起》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较为特别的影片,它试图对中国传统电影在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这部影片在受众中引起了争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是姜文执导的两部影片,两部影片都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为使这些隐喻和象征得到有效传达,两部影片都采用了"陌生化"处理手法,但观众反应却差异巨大。这说明不同的"陌生化"手法会给影片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通过两部影片"陌生化"手法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男演员之一的姜文,其导演作品并不多,然而无论是其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近作《太阳照常升起》我们都不难发现,姜文总是在以个人化的视界读解并审视着过往的历史.而这一点不仅造就了姜文在中国电影界的独树一帜,甚至可以如同国外媒体所赞誉的那样姜文是“中国的库斯图里卡”.  相似文献   

14.
影视语言学中的叙事概念远远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概念。文章以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为例,主要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两个方面来探讨影视叙事话语的构建,以及影视叙事表意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5.
众多研究者多从电影文本本身、导演、世界等角度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分析阐释,却极少有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影片进行阐释。由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为对象,从影片的空白召唤情况着手,以影像语言层、电影手法层、思想情感层三个基本结构层面分析影片中空白的存在,以此揭示电影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影响接受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失败点所在,启示我们一部电影想要获得成功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6.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导演姜文以寓言的方式对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行了风格化的叙述与阐释。通过细读电影文本,本文认为,《让子弹飞》中最核心的问题意识是告别革命与继续革命的歧路彷徨,正是在这一点上,姜文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凸显和延续了20世纪中国革命者共同的执著与焦虑。  相似文献   

17.
背景:姜文导演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无疑是2010年国产电影中收获了最多好评和话题的,“让料飞”更是成为网络段子的人气元素,风头无量。  相似文献   

18.
《让子弹飞》是商业语境与姜文艺术创新精神良性互动的典范之作。面对市场的选择,姜文努力艺术化地构造大众接受视野内的商业电影品牌,这种转型被大众热烈接受并深层认同,帮助影片创造了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影片中,极具亲和力的商业元素提供了大众广泛接受的契机,而姜文把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发挥到极致的努力则加重了这种接受的筹码。《让子弹飞》的接受张力说明了成功的电影品牌本质必定是市场、艺术和观众三方利益的集体呈现。  相似文献   

19.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荒唐搞笑的画面为表现电影刻意追求的荒诞性、游戏性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也是《让子弹飞》这部充满后现代游戏风格电影的重要表征。《让子弹飞》还大量运用了戏仿、拼贴、重复等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在叙事层面实现了影片的游戏化。  相似文献   

20.
王家卫电影在香港影坛独树一帜,与香港传统的商业电影大相径庭,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符号,为香港电影的多元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影坛也颇有影响。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导演王家卫在电影叙事风格上的特异化、新探索、新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他讲述的故事而是他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决定了他电影的全部。文章通过对他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细读来了解其叙事的特征与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