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教育,保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认为如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类的活动;而“教育,保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我们的理解中是“行动”,即加强生态教育并采取实际行动,来激起人们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网络空间正在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发展演变的逻辑必然,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坚持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共同提升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能力;回应发展中国家诉求,照顾多利益攸关方的关切;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创新动力,推动互联网安全有效发展;着眼共同受益受惠,倡导国际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国际互联网治理与发展勾勒出新的理论图景和实践维度。对于全球网络治理与发展,当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不同解释,推演出情形各异的全球网络治理无政府状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突破了传统互联网治理思维窠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关键,在于以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为基础的合作共赢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4.
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包含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形式。网络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新形式,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指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网络安全交往、网络治理交往和网络合作交往,建构互商互谅、共建共享、包容互惠、和而不同的全球网络治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先在指引与自觉表达。共同体是人作为价值体的存在样式和有机结合体。共同体意识可分为继承型共同体意识和生成型共同体意识。在生成型共同体意识内部的三级结构中,内核是“我的”共同体信念,这为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本结构。由于共同命运的加持,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扩展出“我们的共同命运信念”这一内核,并形成五级结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自然情感、理智选择与行动意愿的有机融合。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效生成的决定性机制在于内部情感建构。情感同构、交往扩展、整体理解、道义内化是有效生成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命运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规则主要指涉“类”的拓展、“同”的建构与“情”的链接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2):83-86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揭示社会共同体及其与个体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与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为人们正确认识与把握共同体与人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理论视角,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演进提供科学指导。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社会共同体在逻辑前提、实现条件、价值旨归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的发展超越。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合理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类关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释了应从协调观理解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要素、区际、代际维度,强调基于区域联系认识人与人命运共同体的多样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指明义务教育阶段侧重培养学生依循利益—责任—命运逻辑形成人与自然要素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不同层级尺度“复合世界”中人与人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教学时要以“共生”视角促进核心素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整体生长、全面有序创生教学内容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条件生长、依循学科思想方法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然生长,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从学科附加走向学科内生。  相似文献   

8.
<正>转眼,2018年已经过去,在经过读者征集、网友投票、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程序后,《咬文嚼字》编辑部最终选出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2018年我们语文生活的流行印迹。1.命运共同体即在相同条件下结成的命运攸关的集体,源自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全人类都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同处于一个利益攸关的集体中,各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所提出的全球价值观,也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初级形态。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从资本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的必然阶段,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诠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以建构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应顺义时代潮流,调整思路,与网络充分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倡议。马克思在类哲学批判中构建起社会存在论,指出社会存在的现实形态是生产方式,即人在生产属人的自然界的同时也在建构社会关系。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社会存在论意蕴在于:它以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为逻辑起点,以社会共同体的自我生产为核心要义,以历史之谜的解答为价值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在契合,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起点和焦点是“国家”,因此深入思考“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规律性,也有助于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合目的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规约和塑造好的国家和好的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也必然是从矛盾斗争到形成共识、情感联结和秩序建构的过程,也是认识“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角色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戴良燕 《教书育人》2023,(36):78-8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球广泛共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进行国际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将这一理念纳入课堂教育。本文试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落脚点的理由,提出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成果进教材、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紧跟形势适当补充最新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等路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堂,以期为大学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7.
教学研究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校教研工作组织实践中,我发现,倡导校园文化的教研行为,或者说让我们的教研活动具有更多的校园文化属性,无论是对推进教研活动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为它能让教师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完成这一工作。一、校园文化中的教研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中的一种群体文化氛围,文化行为主体由学生和教师两部分组成。无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否浓郁,我们都能从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行为中找到教学研究活动的成分。比如看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会议中提到国家的教育形…  相似文献   

18.
余东芳 《作文》2023,(39):38-41
<正>母题分析1.整体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共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可以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个维度去阐释理解“共同体”的概念。这三个维度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不可忽略。我们要尊重人的生命,也应珍惜动物、植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2020年,一场悄然而至的疫情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也让人们认识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协作的必要性、迫切性.在疫情面前,任何国家和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除了合作抗疫,别无他途.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荣俱荣、损俱损,彼此依存,彼此关联.受此启发,学报编辑部同仁无疑也应铸牢命运共同体意识,力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  相似文献   

20.
共同体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是马克思探求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维度。共同体是以人的劳动为基础的存在形式,是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必然。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个体,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揭示了共同体作用的内在机制,强调"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这一历史的阐述。通过对共同体历史形态的深入剖析,马克思集中批判了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代表的虚假共同体的抽象性、虚幻性,剑指自由人联合体下的社会是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新时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