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钢 《新闻知识》2015,(3):107-108,96
在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热点问题、重大调研等"显性新闻"之外,围绕新政策、新趋势、新民情等"隐性新闻"开展日常就地调研挖掘新闻,是媒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能否抓住机遇把"大新闻"做出"高大上",是记者职业素养和水准的体现,同样,在表面相对平静之下让日常"小新闻"出彩,也反映着记者的发现力、采集力、写作力。根据笔者多年新闻工作体会,让日常就地调研不断"出彩",一要克服审美疲劳、保持职业热情,二要坚持"走  相似文献   

2.
陈晓洁 《新闻传播》2009,(10):91-91
政务新闻不难写,但要写出彩很难。这是我从事政务新闻报道以来最真切的感受。如何才能让政务新闻出彩,我认为记者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行业的“专家”,在信息的筛选上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在时间上要抢占报道先机。  相似文献   

3.
记者写一篇新闻稿并不是难事,但要把新闻稿写出新意并不是简单的事。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要有出彩的标题。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二要有简洁精练的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精华、灵魂,是新闻最重要的开场白,导语担负着统率全文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现在,常听一些跑人大新闻的记者感叹:人大新闻好写,但写不好。为什么?回答:人大无非是开会、审议、表决之类的程序,按程序写一二三四、ABCD,自然好写;然而,人大新闻容易程式化,要想出彩确实不易。  相似文献   

5.
胡健 《传媒观察》2006,(3):29-30
记者的劳动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新闻材料,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当然是“记”——采访、记录新闻素材。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当好一名“问”者。因为,“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们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很难设想,一个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甚至不敢提问的记者,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问,是诸多采访手段中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最能表现记者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一个高明的记者,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学识水平、新闻敏感、社会经验、机警才智融会…  相似文献   

6.
一篇新闻精品往往主题挖掘得十分深刻,事实展现得非常充分,作品显得很厚实,而又有深度。地方记者要创作精品,让自己的新闻出彩,必须在厚度上着力使劲,这是当前乃至今后新闻精品创作过程中不可忽视、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也是地方报台新闻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李伟 《新闻导刊》2007,(2):24-25
跑时政新闻,经常要去跑些会议。如何让会议新闻出彩呢?如何避免同质化呢?总结下来,我认为会议新闻更考记者的耐心,要抓出好的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新闻可写。没有新闻可写的原因,一是新近的确没有发生具有宣传报道价值的事件;二是虽然新近发生了可报道的事件,但由于事件题材相同(或雷同),类似的新闻早已被同行报道过,再写起来就是“炒冷饭”,没有了滋味。那么,如何才能让报道常写常新、多出彩,甚至达到“旧闻里面有新闻”目的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勤”字,具体说就是要做到脑勤、眼勤和腿勤,这对于新闻出新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受客观因素制约,县市区域报记者平时采访的新闻事件大多比较平常,要出彩并不容易。如何在“平常”中见“新奇”,是县市区域报记者采访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它要求记者善于尝试多种新闻采集渠道,围绕“新闻母体”多角度观察,从细枝末节中找出新闻点。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被问到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他表示,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而公众监督政府则是通过各方面。其中包括记者。他强调,政府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时代,要乐意或者主动地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  相似文献   

11.
郭鸿燕  张淑玲 《传媒》2021,(5):74-76
社会调查报道是新闻中的"高精尖"产品,兼具新闻性与研究性.新闻性就是指调查报道是对社会中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挖掘,通过调查、报道,反映社会问题;研究性就是做社会调查报道需要记者透过现象,寻求事物来龙去脉、探究原因.社会调查报道要想出彩,需要记者以"四力"为方法论指导,才能明辨真相,呈现事实,写出深刻、有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郑英 《新闻传播》2014,(2):63+65
感动别人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形象结果",是让新闻鲜活生动起来的活力因子。瞄准新闻中的"概念结果"来借用形象,是新闻"形象结果"的构成原则。一个好的记者要想写出出彩感人的新闻佳作,就必须在提炼"形象结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两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后的一次重大会议,因而倍受各界人士关注。 据“两会”新闻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共计1511人,其中1120人为国内记者,32名台湾记者和128名港澳记者来自台港澳50家新闻机构,还有分属于115家新闻单位的231名外国记者。 如此之多的记者集中采访这一重大会议,使新闻大战激烈、紧张。报道要出新、出彩,不仅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更要对自身以往的报道方式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陈钢 《中国记者》2015,(4):41-42
与重大调研选题相比,围绕新政策、新趋势、新民情等开展日常就地调研挖掘新闻,通常是记者要面对的职业常态。根据笔者多年新闻工作体会,让日常就地调研不断"出彩",一要克服审美疲劳、保持职业热情,二要坚持实地采访、下足"笨功夫",三要精心琢磨标题。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离灾难或突发事件距离较近的人。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问题一直颇受关注。那种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他人感受去撕裂伤口,为追求“催人泪下”效果,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诸如不注意问话方式,重复采访,甚至新闻“炒作”等行为受到业内外的反感以至唾弃。那么悲情新闻要不要挖,怎样挖,度在哪里?怎样对待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隐私权?记者的同情心、人文关怀怎样体现?职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本刊特约请资深新闻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谈谈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正在逐渐整合到网络之中,某个记者、某家媒体都将面对原有生存环境的改变。虽然新的网络媒介环境大大扩展了新闻传播的空间,也催生了新的新闻体裁、运作方式,但是也带来或加剧了一些不健康的新闻传播现象,比如假新闻甚至谣言传播更加频繁,新闻同质化、商业化等问题更加突出,记者自身的定位也出现一些困惑。适应环境,看清问题,准备迎接新的机遇、挑战与竞争,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无法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严重干扰着正常的采访秩序,影响采访效果。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导致采访失败。研究心理障碍的目的就是要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消除采访中的心理障碍,提高采访效果。采访中究竟有那些心理障碍呢?这里把主要的、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供大家参考。 1、恐惧失败心理。记者在接受采访任务后,随即会产生采访能否成功的心理。有经验的记者,虽然也存在着恐怕失败的心理,但心理上压力不大,往往能够自控,自觉地消除心理障碍。初学采访者的心理就大不一样,心情特别紧张,总怕采访失败,完不成领导交给的采访任务,在上级面前漏“底子”;怕采访失败在朋友面前掉“架子”;怕采访失败在社会上没“面子”。对此,在采访中担心失掉重要新闻事实和细节。提问面面具到,事无巨细,什么都怕漏掉了,结果什么也没采访深入。因为恐惧采访失败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妨碍采访的正常进行,如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少,流水帐式的记录多,写出的报道当然一般化。怕失败的心理更造成一些记者不敢找上级找名人采访。  相似文献   

19.
采访对象心理在自己、记者与双方关系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在新闻事实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展开。但是,它的具体反应却又必须要表现在采访这一过程中,换句话来说就是采访对象心理是以整个采访过程为反应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从记者进门(甚至从约会谈话)时起直到采访结束,它的开始、中期、后期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不仅有心理过程的规律,也有心理活动内容以及记者与采访对象双方心理互相感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会议报道多而枯燥,是许多报纸都想改而成效却不显著的老大难问题。原因何在呢?一是不少会议报道是“遵命新闻”。领导机关召开了一个会议不管会议有无新闻价值,都要求报道,领导在会上的讲话也要全文发表;有些业务部门召开的会议,不管有无普遍指导意义,也以主管领导重视为理由,要求报道,甚至互相攀此,把报道的篇幅长短或报道与不报道视为待遇的厚薄、规格的高低。二是新闻机构自陷困境。碍于情面,凡有会议邀请,均派记者;记者则顾及任务,到会必报。更有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