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与实施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 ,体育教学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从总体上看 ,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普遍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未摆脱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课程体系 ,教材内容的选择仍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 ,教学方法仍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依据 ,教学目的仍旧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已日渐显露 ,培养的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差 ,体育健身知识匮乏 ,大多数学生很少自觉进行课外锻炼 ,走上工作岗位后 ,就中断了体育锻炼。这充分说明 ,学校体育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专项体育课在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运动项目应该而且必须为学校体育教学所采纳吸收,作为高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竞技运动作为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展现人的技艺,变成运动训练课。专项体育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满足社会对学生素质的需要及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习惯等,都起到积极作用。不能把学校体育中的竞技运动项目与竞技体育及技术,教育的手段与专业训练的手段混为一谈。那种认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应脱离竞技运动项目这条主线转为健身教育的观点,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3.
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打破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竞技运动教学观。其核心工作是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明确传授冀,竺炼手段与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及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当前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并对竞技运动如何教材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对当今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一部分认为以健身为主,将竞技部分淡化,重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另一部分认为将竞技作为主体,健身是辅助部分,教学中应以竞技运动体系教材为主,注重运动动作的标准性及规范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健康第一”是小学体育课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指导思想出发 ,探讨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 ,使体育教学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服从于“健康第一”的目标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态度、健身意识与能力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郭书华 《体育教学》2011,(12):33-33
通过观看这几节课,结合以往自己的经验,发现国内外对体育课的认识并不一致,国内教师讲究的是课堂严谨,中规中矩,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术达标为目的,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自我健身能力的培养,必须强化终身体育思想教育,树立终身健身观;体育教学是加强自我健身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课外实践对自我健身能力的培养亦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健身能力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自我健身意识的形成,树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因需而循序渐进,掌握必要的医务监督与保健知识。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挖掘或改造运动竞技项目的教学内容,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练“,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环境,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学习,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刘瑞峰  李凯  王东  璩琨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117-118,121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健康状况不佳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失误 ,致使人均接受 16~ 19年学校教育的高校教师们身上反映出来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育知识贫乏等 ,导致他们体质严重下降。为了改善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转移教学重心 ,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 ;强化学生体育意识 ,树立终身体育观 ,注重学生体育健身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目标应是终身体育 ,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要大力开展群众体育 ,尤其是广大教职员工的群体活动 ,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强化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  相似文献   

10.
冬季冰上课教学内容健身化改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观念,扭转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竞技运动项目为手段,以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和科学健身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的新内容体系.经教学实验证明,新的冰上课健身化教学内容体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对滑冰的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尽快掌握滑行能力,提高了冰上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刘邦华  周怀球 《体育科技》2012,33(1):105-108
根据我国高师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对术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对策与建议:①提高术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效性。②以课堂教学和课外竞赛等多种形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③加大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同时在术科授课课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术科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④改革术科考试方式,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区别对待各种行为特征的学生,注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确立了终身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作为追求的目标,使体育教学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课程体系向科学化调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符合终身体育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朝着多样化变化,教学评价注重健身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论述高师体育教学改革要依据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紧密结合素质教育,树立终身体育观;增加理论课内容时间和延长体育课年限,正确自理竞技体育教学与健身体育教学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加强师资培训与提高,改革考试内容、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述高师体育教学改革要依据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 ,紧密结合素质教育 ,树立终身体育观 ;增加理论课内容时间和延长体育课年限 ,正确处理竞技体育教学与健身体育教学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加强师资培训与提高 ,改革考试内容、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体育课对终身健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及增强体质的效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进行健身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培养健身的意识,促进全面发展,为终身健身打下基础。一、健身知识与方法的教育不断在体育课上进行科学健身知识的教育,加强健身知识与方法教学,传授掌握身体锻炼、卫生、营养、遗传、体质的测量与评价等基本纲领、知识与方法,使学  相似文献   

16.
戴俊  刘跃  汪庆波 《体育学刊》2023,(1):112-117
术科课程反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根本,但受传统培养模式影响术科教学存在诸多症结。结合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改革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经验:围绕“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实现理念突破;“实施术科课程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优化教学模式;从“竞技体育传承”到“体育健康引领”,整合课程内容;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革新教学评价;从“技能提升为旨趣”到“教学能力生成为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最终形成以理念为引领,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为支撑的教学改革体系,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成效、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终身体育为理念推进北方高校冰上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洋  国梁 《冰雪运动》2007,29(5):59-61
以终身体育理念为主线,运用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冰上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讨,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的冰上课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分析,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体能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学应冲破传统的陈旧观念,建立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的,以强身育人为中心,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育,让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思想,具备终身健身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保证其终身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论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意义和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现状及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运动技术、技能教学并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业余训练各个教学阶段相衔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终身体育为方向,身心协调发展,为竞技体育发现和输送人才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跆拳道运动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实施全民健身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方面与高校体育教育是相通的。文章对湖南省健身俱乐部跆拳道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跆拳道是一项时尚的运动,它主要以健与美为价值取向,不同运动形式是练习者体验跆拳道运动乐趣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