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相似文献   

2.
张丽 《辅导员》2010,(14):49-49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成功之道,这种方法不仅运用于治国,许多方面都可借鉴。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妨也提倡一下"一张一弛"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安乐哲对《淮南子》的道论,因处于不同时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读。胡适基于其科学主义的立场,极力打落"道"的传统意义,认为道是假设之"道",有为之"道"。安乐哲遵循"道"的传统意义,但用西方的思想理解"道",认为道是源头之"道",无为之"道"。他们对"道"的解读不同集中在三点:一、假设之"道"与源头之"道";二、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与从"万物"到"一"的过程;三、水的喻象与道的有为无为。  相似文献   

4.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他揭露了造成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批判了"人之道",呼吁回归"天之道"。老子的"天之道"不仅具有客观性、超越性,而且具有价值规范的意义。它具有均衡公正、利而不害、知足谦让的特点。"人之道"具有二重维度,即以"天之道"为价值标准,将"人之道"区分为现实形态与理想形态。"人之道"现实形态的产生,源于其对理想形态的多重背离。老子批判"人之道"的目的,在于确立以"天之道"为核心的社会分配原则,倡导合理的平均主义,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6.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尊严的师道主要表现为"学高"和"身正",要求教师"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无"道"即无"德",没有"师道"就没有"师德"。中国古代师道传统为我们提供的凝道成德的理想坐标和参照系统。师德的形成是一种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规定由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特质转化为内在于主体的获得性品质的过程,即"凝道成德"的过程。有德之师将会出于理智上的自觉和意志上的自愿遵循为师的当然之则。  相似文献   

7.
树,知道答案     
忽然之间,对树肃然起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树木"类"树人",正是"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而在西方,雅斯贝尔斯说得更富诗意:"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之道,亦生命之道;教育之美,亦生命之美.哲人说:"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不是在讲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吗?春华,秋实,此为自然之序,自然之法.有谁寄望于"反季节",那又何尝不是逆天的荒谬?  相似文献   

8.
梁小燕 《师道》2011,(6):61-6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毫无疑问,为本之源在于"德",为德之源在于"心","心德"就是师德之源。《礼记·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相似文献   

9.
任鸿隽作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拓荒者",秉持科技救国理念,出任四川大学校长,革新校政,形成了五大"道":造成"国士"的育人之道、注重效率的管理之道、面向"应用"的服务之道、"汇通内外"的开放之道、"三位一体"的和谐之道,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有借鉴之策。  相似文献   

10.
曾丽 《现代语文》2010,(10):136-137
一、作文需要真情作文的生命在于"情",无"情"则没有"文"存在的必要。笔者说的"情"是"情真意切"之"情",是"真情实感"之"情",是有感而发之"情",而非虚情假意之"情",归结下来就是"真情"。但凡优秀的文章,总是能把读者的情感激发出来并引起共鸣,而要达到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宇宙本根,又是价值本源;既属于精神,又具有物质属性。《文子》承袭《老子》之道论,明确指出"道"即"一",更为清晰地揭示了"道"和"一"作为空间的中心与时间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文子》援"气"入"道",有效解释了"道"生万物的疑问,对《淮南子》最终解决矛盾的"道始于一"的思路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文子》之道论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之"无为"的社会治理方式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智慧,其根本在于实现社会教化:一方面,"无为"之道要求为政之人循自然之道教化万民,维持其自然之性,保持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无为"之所以"无不为",乃是为政之人以其表率作用实现教化。老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启发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避免"追求显绩"的急功近利心态,具有"兼容并包"的呵护个性雅量,具备"辅助万物"的顺应自然智慧,练就"以己为教"的化民成俗境界。  相似文献   

15.
谈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道德?"道"指做人的准则、规矩和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最基本的涵义为"得",所谓"德者得也",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由得于已,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其实就是:道德规范之外的内容,是否可教?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十分密切:俗话说"文如其人",高尚的作品来源于高尚的人品,"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只有重道以充文,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相似文献   

18.
对教师来说,最有效的教学理论是教师悟出来的、条理化了的理论,而不是专家们讲授的理论。本期所刊发的两位作者都来自教学一线,他们都有着成功的教学实践,经过他们系统整理过的"教学之道"或"教学之术",读起来令人倍感鲜活、亲切。本刊将关注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产出",并继续刊发一线教师们"所悟出"的成果。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投稿。  相似文献   

19.
对"反者,道之动"中"反"义的阐释,是理解老子道实质的关键。学界多认为"反"有正反之"反"与返回之"反"两义。"反"具有"相反"(即"正反")之义欠妥。"相反"涵盖了"相生"和"转化",是相对立的双方具有的不同运动方式。但转化(包括强弱转化、祸福转化等)却不是老子之道。老子之道以相生抑制转化,其实质是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20.
王俊 《江苏教育》2011,(1):15-16
"一把手"进课堂,本是个毋庸讨论的话题,这里面涉及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校长",二是"课堂"。"校长"的角色定义是"学校负责人,主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其他行政工作"。毫无疑问,校长不是职业管理者,是"主持"者,是领导、组织、协调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这样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校长应该熟谙教育教学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