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也取得了很高成就,沈德潜等人推为"明代之冠".然而,对其成为"明代之冠"所以然,古人语焉不详,近人鲜有论述.本文抓住刘基诗歌"苍深"的特征进行深入论述,以期正确理解和评价刘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2.
论刘基诗歌的生命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咏叹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从刘基的诗歌当中我们可以洞察其生命观念及其嬗变过程.刘基于元季仕途屡屡受挫,其间曾一度倾慕道家因循自然的生命价值取向,但积极入世、重实行的儒家生命观念无疑是其主基调.入明以后,因奸佞构陷、君主猜疑,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确使刘基的生命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然就其真实的生命体验而言,仍然是一种颇具悲剧色彩的既痛苦又无奈的抉择.其晚年咨嗟幽忧、悲老叹穷之作,实为生命咏叹之变奏.  相似文献   

3.
由于钱谦益以及钱穆两位学者时于刘基入明后诗歌成就评价不高的缘故,对于刘基文学研究中其入明后诗风及诗学思想的研究向来缺乏足够重视.刘基入明后诗歌创作占其诗歌总数六成以上,这些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主导风格并非其元末诗歌所表现出的雄奇苍深之诗风所能够概括,而是体现为一种鲜明的婉丽风格.这种风格是在刘基入明后创作心态转变及明初特殊的诗坛风气双重作用下酝酿而成的,较其入明前的作品,这一时期的诗作失却了元季对社会关注之广度,而凸显出对生命思考之深度.  相似文献   

4.
论刘基以诗议政的创作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囊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而这一切又都是围绕着当时群起为"盗"、天下大乱的艰危局势逐一加以揭示.元季时局艰危的根本原因在于执政者不行"以德养民"的为政之道,在于元廷政治的全面腐败.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古已有之,宋人苏轼、陆游等皆有以诗议政之作.刘基的议政诗,客观上是承绪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所使然.此类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未可过于贬抑.  相似文献   

5.
刘基诗歌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以他的才学和独到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眼光铸就了一般人无法达到的辉煌,但纵观刘基的诗歌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不在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既源于儒家积极用事的人生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也来源于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内在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和危机,刘基没有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是在儒家理想的支撑下积极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6.
高启是明初“吴中四杰”之首,是被“允为一代之冠”的著名诗人。明代胡应麟将他同“唐初四杰”的王勃相提并论;清代金坛又将他同“南宋四杰”的萧德藻相比,说萧“实出其下”。可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是建国以来,对高启诗歌研究的人又很廖廖,故本文试图就高启的生平和诗歌加以初步探讨,所误之处一定不少,冀希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刘基与故乡南田及温州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基有近三十年的时间在故乡度过,刘基故乡南田与温州渊源深厚。在他一生中,他经常往来温州与家乡南田。现在温州诸县、市刘姓,奉刘基为太公,大率为刘基后代。有关刘伯温的传说、故事、诗歌、风情、民俗、童谣、民谣等,在温州大量流传。刘基是温州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先哲乡贤。  相似文献   

8.
刘基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成就,后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也自负一代文宗。论文抓住刘基散文的理明气昌与气昌而奇的风格特征,从散文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考察其艺术成就与影响,论述了刘基在唐宋八大家地位的确立与宗尚形成中的先导作用,及其与明代复古运动的关系等,进一步深化了对刘基散文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基诗歌风格既有沉郁悲怆的一面,又有奇崛豪放的特征.后期诗作则以哀婉悲凉为主,而就哀时愤世而论,前后精神相通,仅为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自发轫起便饱受西方各种诗歌美学思想、诗歌思潮、诗歌创作技巧的洗礼,中诗西化严重削弱了中国古典主义诗歌审美传统的历史地位。时至当下,诗坛喧嚣浮躁的镜像反射了诗歌美学走向非理性的狂欢化时代,传统诗意岌岌可危。对中国当代禅思诗歌审美上主动回归本土之解读,对当下艰难的诗、禅圆融态势之探析,更兼以对当代禅思诗歌发生的功用之阐释,不仅有助于匡扶当代诗歌趋于理性风向,亦有助于禅宗美学思想的当代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11.
在刘基故里青田,以《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祭诚意伯碑》、《明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碑和"刘诚意伯庙"、"刘文成公祠"三碑、二庙(祠)为代表的有关刘基的多处遗迹,是刘基文化非常珍贵的实物组成部分和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通过考辩、梳理,还其历史事实,突出人文价值,从而对深入研究刘基、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英烈传》所塑"刘基"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为范本,以刘基生平履历和小说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为次,与《行状》、《神道碑铭》、《明史》、《明太祖实录》等文献纪实相比较,逐一解读、认真考辨,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基,同时也为刘伯温传说衍变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刘基法治思想及其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主刑辅”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刘基力主以民为本,立法以德。刘基法治思想对朱元璋影响颇大,其法治思想只有通过朱元璋才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因其意旨隐晦遥深而历来注解众多,但解读阮籍诗歌不能绕开他曲折抒发心志而大量使用的兴寄意象。飞鸟作为组诗中较为突出的意象类型引人注目,透过飞鸟意象可以深入管窥阮籍的复杂心态和精神活动,了解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的伤时忧世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周济提出"寄托出入"说,并提出著名的"词亦有史"的观点,同时,周济追求"归诸中正"的雅正美学风格,周济词学思想向儒家文艺思想的回归是很明显的。周济词学思想的儒家色彩既是在清代的时代背景下,推尊词体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词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萧山任氏虽然在刘基的诗文中被提及过,但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据《萧山任氏家乘》记载,刘基于元末任江浙儒学副提举时即与任氏交往,到洪武七年去世前不久还有联系。刘基与任氏的交往不仅时间长,且涉及刘基的多种经历。系统地梳理刘基与任氏的交往对进一步研究刘基的生平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考察了"诚"是成物成己至高德性三层含义理论前提,认为"诚"是刘基大德之根、"仁、智、勇"是刘基之德之干;而其他如"正直公正,严于执法,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公而忘私,待人以真、爱民情怀"等种种德性则是枝蔓,这一切形成了刘基所立之德这棵茂密的大树。但是"至诚"无疑是刘基所立之德的核心,他把至诚品性挥洒得比较完整,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既是明理的哲学起点,又是所有品德里之至高德性。  相似文献   

18.
阮籍诗歌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儒家“比兴”的方法已经不能解释他的诗歌。这是因为外在严峻的政局,阮籍不能直抒其意,造成了他的诗歌结构的封闭性。他采用“寄言出意”言说方式,运用与当时流行的道教有关的语汇,构筑了一个象征的世界,使他的诗歌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现实在他的诗歌中,大多是记忆的醉片,并不是写实的,而是为诗歌中的哲理服务的。因此,造成了阮籍诗歌和儒家“比兴”解放方法的错位。这是阮籍诗歌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基弃元仕明,虽不克获得大用,赍志以役,有识之士为之抱屈不已,但毕竟在入明后官拜御史中丞,爵封诚意伯,后世更视其为开国军师,配享宗庙。但自钱谦益在《列朝诗集》暗示、金堡澹归在《列朝诗传序》中明言刘基有遗民心态之后,400多年来一直未有很好的回应。其实,刘基的仕明,几番荐举征聘,绝非轻出;出山之后,又多有荐人,则显非如钱谦益所谓"迹与而心不与",实出"天命有归"的志愿;后来生出的遗逸之想,乃是不尽其志的牢骚心态而已;而其荐人之举,在明初的政治环境中,尤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