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宋树友 《金秋科苑》2013,(24):7-10,F0002
21世纪是全面进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时代,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己成为解决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己把海洋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海洋农业,在海洋开发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发展海洋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张蕾 《科学中国人》2005,(10):42-42
21世纪的今天,地球人口逐渐膨胀,能源危机加剧,人类在开发陆地资源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约占地球3/4面积的海洋已成为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海岸和近海工程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沿科研领域,涵盖了深水港建设、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跨海大桥建设、核电站开发等众多领域。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一所以海岸和近海工程为研究列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担负着风、  相似文献   

3.
马骏  狄龙 《科技风》2011,(4):256
研究广大群众环境意识对树立正确的海洋环境保护观念,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内外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环境保护正变得日益迫切和需要。本文将从研究广大群众环境意识出发,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环境状况和应对措施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与广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海洋污染不断加重,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文章以解决我国海洋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在分析我国2015年海洋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法律、科技等多角度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海洋渔业3.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332-1338
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发展战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等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大家热议海洋粮仓、远洋渔业、海洋牧场、离岸养殖、冷水团养鱼、养殖工船、透明海洋、智慧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和计划的大环境下,从全球海洋角度,将海洋作为一个整体,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流和物流的层面探讨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历程和发展出路,提出"海洋渔业3.0"发展计划,旨在探讨建立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使海洋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必须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大力治理海洋污染,改造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增加海洋产业知识含量,走“科教兴海”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并在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资源趋减、生态与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也日趋扩大.海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海洋科技必须着眼于海洋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推动海洋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殷挺凯 《科教文汇》2013,(3):207-208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本文归纳了海洋资源的分类及基本特点,分析了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合理开发,以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本文归纳了海洋资源的分类及基本特点,分析了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合理开发,以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们国家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相对比较多,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我们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目前海洋出现污染严重,过渡捕捞等现象对海洋生物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促进我们国家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福州作为海洋大市,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州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培育和构建福州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发展中还存在规模偏小,产业偏弱,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开发的科技含量不高,海洋人才匮乏,海洋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发展福州海洋科技产业的优势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福州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3.
吴妤婷  白佳玉 《资源科学》2022,44(2):401-413
可持续发展作为资源开发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海洋发展战略与综合立法的重要内容;但少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海洋资源开发为主题的海洋综合立法研究.本文通过拓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明晰中国海洋综合立法的主要内部矛盾与外部影响因素,探索群落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对海洋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比较分析典型国家的海洋综合立法.研究发现:①基于...  相似文献   

14.
孙才志  张梦飞 《资源科学》2018,40(9):1843-1854
本文提出“海洋等效虚拟水”概念,以陆海统筹思想为指导,采取陆海同功能产品或服务可等效转换的思路,从食物、废水净化、发电三个角度分别提出“海洋食物等效虚拟水”、“海洋环境等效虚拟水”和“海洋能源等效虚拟水”。以中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在海洋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海洋产品或服务对陆地淡水资源的等效替代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海洋等效虚拟水总量呈U型变化趋势,从2006年的182.05亿m3,先下降到2011年的145.03亿m3,又上升到2014年的165.68亿m3。研究期间海洋等效虚拟水含量占用水量的比例达6.4%,未来海水养殖等效虚拟水和海上风电等效虚拟水的显著增加将促进海洋等效虚拟水含量进一步升高。此外,本文根据中国海洋等效虚拟水结构性特征提出优化方向,并根据各省市海洋等效虚拟水结构性特征提出具体的优化设计,为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等效虚拟水的发展提供借鉴。海洋等效虚拟水的稳定供给必须在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利用海洋实现陆地水资源补充是解决沿海地区未来水资源难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理念不断深化,由投放人工鱼礁和放流资源生物,逐步过渡为改善海域环境和养护渔业资源。如今海洋牧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完成6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但如何实现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章从理念现代化、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4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理念。针对我国温带和热带海域特点,基于陆海统筹蓝色粮仓建设的需求,提出了海洋牧场与集约化精准养殖场、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离岸深水智慧渔场融合发展新模式,以期为现有温带海域海洋牧场升级和热带海域海洋牧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洋资源、空间争夺日益激烈,海工装备制造业成为各沿海国家及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有利的政策支撑下,我国沿海省区掀起海工装备基地建设热潮。以我国沿海省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发展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相关系数赋权法对其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与产业发展潜力的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距,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的发展潜力;各省区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潜力来源各有侧重,突出地区优势有助于协调区域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沿海省区按照发展潜力划分3个等级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吴姗姗  张凤成  曹可 《资源科学》2014,36(11):2386-2391
科学评价沿海各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对于寻找竞争优势、改善竞争劣势、合理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海洋资源环境条件、海洋经济产值、海洋产品产量、区域社会经济支撑等多种因素及其内部相互作用,建立了21个评价指标的省级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对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算,根据两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得分,将海洋产业竞争力划分3个层次:广东、山东竞争力最强,应进一步发挥优势,有效提高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天津和上海应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他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壮大海洋产业;广西、海南竞争力最弱,应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海洋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18.
近海生态安全与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海是全球海洋中最为敏感也最受关注的区域,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支撑和空间环境保障。随着对近海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和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近期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的显著变化,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对近海生态安全问题的认识仍不够充分,也缺少系统的评估工作,需要着手发展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与信息获取能力,开展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变化预测,为推进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而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探索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初步构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的承载力模型,通过评估海洋资源环境系统进入不可持续过程时的阈值或阈值区间,建立沿海县级行政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估预警方法,并在京津冀海域开展试评估,结果表明海洋生态退化、岸线过度开发、海域环境污染受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是影响河北和天津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四大主要因素。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方法研究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客观评估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探寻疏解沿海地区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