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传播媒介接触状态的伴随性与移动化、传播技术日渐成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迅速在网络平台上形成大规模的聚集性讨论意见,生成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舆论爆发前网民们的意见多以舆情形式蛰伏一段时间,对于网络舆论应用于社会治理环节可从网络舆情处寻找突破口,同时网络舆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李楠 《青年记者》2017,(29):29-30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非常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并且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导致恶性舆论的发生.舆情反转新闻指的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由于不同时间段不同人发布的信息不同,舆论的态度会随新闻“剧情”随时逆转,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这几年来“扶人被讹”“天价鱼”“诈捐门”等事件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几乎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舆情的反转.由于竞争激烈,媒体不了解新闻的全部真相就进行报道,致使舆情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影响力、破坏力、渗透力等得到空前强化.新时代有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对策研究愈发重要.本文从传播脉络、主题、用户属性三个层次、九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舆情干预、引导与治理对策.研究发现,厘清传播脉络、表明自身态度、重视意见领袖、提升网民素质、增强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兆年 《大观周刊》2011,(38):242-242,237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延续了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的状态,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凸显出网络舆论的巨大能量,从而形成网络舆情。本文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出发,引出观点挖掘在网络舆情中的应用,基于本体构建了一个观点挖掘系统,提取网络舆情评论中的正面和负面评论,并进行比较。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情感倾向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舆情传播路径的角度,发现网络舆论生成中的几个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新闻报道、网民讨论(包含意见领袖推动)、政府回应等,并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倪万 《青年记者》2017,(21):45-46
近年来,舆情反转现象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乃至广大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舆情反转虽然还没有非常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对“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手术台自拍事件”以及“东北大妈讹外国小伙”等舆情反转事件分析后发现,舆情反转现象大都表现为随着舆情事件发展在不同阶段的推进,关于事件的事实信息不断呈现,社会舆论出现偏移、反转、倒戈的现象,乃至媒体报道、社会公众意见也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曝光、媒体报道、网民讨论、大V评论等诸多因素构成了舆情反转现象中信息场的乱象,各类信息不对称、不平衡的呈现成为导致舆情反转甚至舆情多次反转的核心原因,也因此引发了新的社会信任危机.这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声、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思维趋向,并随着事件事实的逐步显现,重塑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微博平台不但是不同载体信息汇聚的平台,还是不同行为主体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和观点碰撞的平台,能够鲜活地呈现各种力量的博弈,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生成演化规律的发现提供真实细致的依据。本文以历时性、共时性两个维度,对"校长开房"事件发展过程中微博平台的信息进行提取,呈现推动舆情高涨的因素以及不同行为主体的作用及其对舆论演化的影响,以探析网络舆论生成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为确保新闻时效、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并使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起到关键作用。【方法】笔者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特征,探讨了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对策。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典型案例法说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特征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结果】提出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对策,对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及防范舆情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突发公共事件具备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时,主流媒体应具有为政府提供风险预警、引导舆论走向、整合社会资源等作用。本文针对有效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推动社会秩序恢复平稳状态也提出了一定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张勋宗 《新闻界》2013,(14):67-70
当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网民道德观表现和价值追求的即时平台,而突发公共事件则成为他们各种道德观、价值观反映的诱因,他们会迅速地在网上形成不同的舆情分场和舆情攻势,一旦不能有效引导网络道德舆论,将使突发公共事件在现实社会中肆意蔓延和恶性扩大,乃至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直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重点关注大学生网民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诉求,对于我们正确引导和树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2.
董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45-146
网民,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服务功能表达观点,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引导和影响着网络舆论,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有可能推动事件的不良发展。笔者主要对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诱发群体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易引发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社会恐慌。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舆情环境,也给主流媒体对突发舆情的引导、处置带来了挑战。主流媒体在此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应当坚守信息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和利益维护者三重角色,切实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正确应对及引导网络舆情。2018年,我国"长生疫苗"事件所引发的大规模网络舆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突发公众事件中舆情引导的作用。本文以此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主流媒体如何积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并为主流媒体如何正确把握舆情导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怡 《今传媒》2016,(11):53-55
2016年4月12日西安大学生魏则西因患滑膜肉瘤病逝,事件随后在短时间内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网络搜索指数的分析来研究网络用户是以怎样的视角看待此事件,分析公众舆论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图表的形式报告了公共舆论的传播在网络环境中的改变、发展,在网络舆论的多元形态下网民舆论的走向,以及此视角下网络用户所作出的反应与公共舆情传播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探索热点事件评论网络中话题社群及网民的情感波动,掌握舆情事件发展过程,对于整体把握热点事件的发展方向,做好新时期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基于评论词语间的共现关系构建基于事件发展的子事件网络,通过社群发现算法来识别子事件评论网络中的话题社群,将情感词依据情感词典赋予情感分类属性,基于事件的演化过程动态地跟踪网民意见以及情感波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评论网络群落发现以及变异系数方法可以有效地衡量网民话题讨论的规模与集中程度;评论网络中赋予情感词节点情感分类属性方法可以体现事件演化过程中网民的情感变化;舆论衍生话题对事件的舆情发展有持续性影响;网民话题讨论内容对于事件演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7.
丁迈  罗佳 《现代传播》2015,37(2):50-53
当前中国经历改革转型大潮,进入"矛盾凸显期",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概率增大,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但危机事件信息传播中公众作为舆论主体,他们的心理动态往往被忽视,本文通过分析微博内容中公众表露的对事件的态度以及在事发后的个体行为决策,探求危机信息传播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机制,希望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舆情的分析和研判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8.
狄多华  朱昱熹 《传媒》2021,(14):30-33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反转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本文基于2020年反转舆情案例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复盘剖析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的深层原因和发生机制,特别对舆情发生、反转和澄清各阶段的特点进行研究,并由此提出"政府、平台、媒体以及网民多方参与、多元互动、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普及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公众无门槛要求的新渠道,同时也成为了快速传播信息和制造信息的虚拟平台。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并随着网民的增加呈现多元化发展。网民的无条件或者低门槛进入公共平台中,对各种事件转发评论,或者自己制造信息进行传播。在高曝光率和全民可视性的情况下,也制造了可能引起舆论的虚拟平台。尤其是当一个群体性事件遭到曝光时,由于网民的素养不同,舆论的产生也就趋于多样化。这给政府和社会的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下面我们就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的动机及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大众信息井喷、传播手段更迭,突发公共事件的数量及影响力均呈指数飙升状态,而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资源依然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官建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一书,从专业领域的理论入手,通过搭建认知框架、建立评估指标的方式,对舆论聚散进行力学研究,并提供了中外突发公共事件的详细案例,以数据、图表等客观形式,解剖舆论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丰富了舆情应对的相关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