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帆  金佳 《东南传播》2012,(7):93-95
近些年来,"主流媒体"一词在国内风靡,"主流媒体"似乎成了一个高帽,所有的媒体竞相抢着拥戴,究竟什么是主流媒体呢?主流媒体的特征是什么?在媒介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传统党报媒体以及都市类媒体怎样通过改革跻身"主流"的平台上?主流媒体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监督?本文收集整理2011年来国内相关文献对"主流媒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周贺 《传媒》2014,(20)
正近几年,"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中央敏锐把握媒体变革大势,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等一系列新举措、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新业态,刷新了人们的认识,更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在人民日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关心和帮助下,人民网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媒体行业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虽然在"新媒体"传播定位上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不尽相同,但是也对传统的"融媒体"转型升级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课题。本文立足于研究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在"新媒体""融媒体"背景下的转型,意在揭示出一条有效的传统新闻媒体"融媒体"发展路径,并希望籍以此文,更好地促进媒体传播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人关注的重心是媒体融合,而对于"新型主流媒体"并无过多在意,其实,在我看来,在习近平的讲话中,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媒体融合的最后落脚及结果——"新型主流媒体"。媒体融合只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众多实现方式之一。区域整合、多元产业、发展新媒体等,都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方式,这些方式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媒体"妖魔化"并非新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一直屡见不鲜,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媒体"妖魔化"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对被"妖魔化"对象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由此,本文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媒体"妖魔化"问题加以重新审视,以期有助于媒体"去妖魔化"的实现及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阐明"社交媒体公开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个人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个人隐私"三大概念的基础上,从内外环境论述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的可行性。社交媒体与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作为内环境,其本质属性允许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信息采集保存的主体与社会环境作为外环境,就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而言有求、有权、有责、有保障。  相似文献   

7.
李霞飞 《东南传播》2018,(3):107-109
在互联网倡导自我表达的语境中,自媒体人通过内容聚集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不仅仅是自媒体内容的受众,更是自媒体的"商品"、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自媒体书写的话语体系中,他们成为互联网资本的"免费劳工",进行着数字生产。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咪蒙"为例,分析其内容生产方面存在的"元"逻辑,及其粉丝的生产、消费活动,以此来揭示自媒体粉丝"产消合一"的"劳动"行为及其商品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北京奥运,世人瞩目,各路媒体对此的关注度都是空前的。可是,在中央级媒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面前,地方媒体就显得"势单力薄"。而面对同城其他媒体,广播似乎在奥运报道中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何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宣传良机,使其成为凸显媒体优势、树立媒体品牌的良好平台?如何在林立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到来,传统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和面对的挑战不言而喻。在今年中国"两会"中,新华社"媒体大脑"仅用15秒就生产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2018两会MGC舆情热点","媒体大脑"的应用为媒体的节目生产方式带来重大变革。本文就电视媒体在智能时代如何加快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从媒体融合的相"加"迈向相"融",加快形成新型传播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全媒体"进一步阐释为"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下"四全媒体"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媒体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碎片化"时代,广告投放或曰媒体管理的质量把握还有很多关系要讲。如果能很好地处理上述两对关系,已经足以跳出"到达率"的窠臼,走到"效果"的王国了。"媒体碎片化"无可回避毫无疑问,"媒体碎片化"已经成为当下媒体特征的生动写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数量与信息供应量激增,媒体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兴媒体并存,2亿多微博等自媒体、10亿手机客户端等的加入,使媒体形态变得空前纷杂。二是多样化的媒体形态,使受众选择与使用媒体的自由度得到了释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在使受众选择的个性化特征得以增强的同时,也加剧了媒体  相似文献   

12.
李闯 《出版参考》2015,(15):61-62
"媒体融合"是什么?对于媒体工作者乃至整个行业来说,这个2014年8月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思路可能还是一个新概念;然而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新媒体"却在催促着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传统媒体的意义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这本"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的责任编辑之一,笔者在审稿编辑本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何谓媒体?媒体为什么要"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究竟如何"融合"?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3,(23):29-32
随着对媒体作用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媒体专业人员认为媒体"影响力"比"注意力"更适用于全面概括媒体的市场价值。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媒体影响力由媒体所吸引的受众注意以及媒体对受众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两部分构成;提出广告主对媒体的选择不仅只关心媒体所能到达的受众数量,更注意媒体影响和改变受众态度/行为的能力;而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根源在于对媒体内容制作的投入以及对媒体公信力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的媒体是国家资源,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结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媒体的功能是传播而不是"审判"。然而,随着传媒竞争愈演愈烈,不少媒体为了收视率,日渐忽视对新闻事实的追求,"媒体审判"现象应运而生。什么是媒体审判"媒介审判"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笔者认为,通俗意义上的"媒体审判"是指:媒体凭借自身强大的传  相似文献   

15.
推开热闹的"艳照门",笔者看到了隐藏其后的"传播门"--媒体是此次"艳照门"事件扩大化的重要推手.本文在分析明星、经纪公司及媒体三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揭示媒体报道中明星"隐私辈出"的深层原因和表现形式;通过反思媒体在此次"艳照门"事件中的不当传播,呼吁媒体理性冷静地面对娱乐炒作并提出了面对恶性炒作媒体可选择的一些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媒体是一个大林子,每天都有鸟飞进飞出.媒体也是一个大池子,时时刻都有水流进流出. 记者编辑在媒体里走进走出,是个稀松平常的事情. 媒体启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轨制改革后,渐渐地松动了用人机制,打破了媒体从业者"齿轮"与"螺丝钉"的传统职业理念.  相似文献   

17.
媒体应该充当监督政府的"看门狗",这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对媒体民主功能的理想预期。市场自由竞争导致新闻业集中垄断,内容娱乐化;媒体所有者为追逐利润,丧失独立公正立场,使西方学者对媒体的民主"看门狗"功能产生忧虑甚至怀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媒体"抑制和平衡"体系,信奉专业主义的新闻从业者可以抵制媒体所有者滥用私权,媒体所有者也要维护媒体的公共合法性,网络的勃兴促进了"公民新闻业"的发展,创立了媒体之于民主的一种崭新功能。这些因素的聚合,使自由新闻业在今天依然能够"看护"民主。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一,但在"杨丽娟追星事件"中,媒体不但没能对杨丽娟及其家人进行正确引导,实施应有的人文关怀,部分媒体甚至成为其"疯狂"追星行为的推波助澜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媒体在"杨丽娟事件"中的作法,探究该事件中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缺失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3)
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公共领域"框架和"社会共识"框架去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但是,在喉舌理念和市场理念的双重压力挤压下,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呈现出"差异性"、"片面性"和"破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交媒体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新闻记者越来越将其作为新闻来源和发布的重要凭条。本文通过《纽约时报》首设"社交媒体"编辑这一新闻事件,论述新闻记者在社交媒体运用方面的优势,及其对其他媒体的启示作用,鼓励传统媒体记者在明辨真伪的情况下,对社交媒体"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