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吴培培  朱小川 《软科学》2016,(10):49-52
通过理论分析,假定该种影响是倒U型的,即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集聚会因为加速关联产业间知识外溢,而过多的相关性集聚则会增加区域遭受经济冲击而停滞的可能。以此为依据构建解析模型,以1998~2013年中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选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运用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进行经验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即区域产业集聚相关性经济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为倒U型。根据结论,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给出相应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创新极化与扩散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Esteban-Ray指数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的创新极化与扩散效应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极化效应较强而扩散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4.
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人才资源及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2014-2019年中国60个大中城市空间面板数据,通过引才政策工具分类建立评价指标,基于要素流动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引才政策及其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引才政策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引才政策空间优于欠发达地区;引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非线性U型空间溢出,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引才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人才引进的规模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人才的流动速度与城市创新绩效提升正相关。研究结论对引才政策效果评估、完善地方引才差异化策略和区域人才布局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洁  夏显力  李世平 《资源科学》2015,37(11):2271-2278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选用山东省17地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BC2-DEA测算了纯技术条件下的区域生态效率,立足新型城镇化视角,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环保财政投入、万元GDP能耗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半岛地区和鲁中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鲁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呈线性关系,区域生态效率随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环保财政投入和万元GDP能耗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选用山东省17地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BC2-DEA测算了纯技术条件下的区域生态效率,立足新型城镇化视角,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环保财政投入、万元GDP能耗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半岛地区和鲁中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鲁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呈线性关系,区域生态效率随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环保财政投入和万元GDP能耗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在不同阶段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不同阶段的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尽相同:在科技研发阶段,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存在“U”型非线性影响,RD经费投入和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分布;在成果转化阶段,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区域技术多样化则有助于产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为探究技术多样化对区域专利密度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0年发明专利的面板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相关和非相关技术多样化对专利密度的影响,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发挥的调节效应,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结构发展程度的异质性给主效应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技术多样化对区域专利密度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非相关技术多样化对区域专利密度具有倒U型影响;产业结构强化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专利密度的影响,削弱非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专利密度的影响;不同产业结构发展程度对技术多样化与专利密度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其中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省市,技术多样化对专利密度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总体差异呈"上升-下降"的倒"U"型的变化趋势.1995年以来长-吉两市一直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并逐渐向长-吉地区和松原市区集聚的趋势显著.经济发展基础、区域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带动和人才技术支撑5个方面是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立足中部科技创新现状,结合省会城市作为本省单极核心城市的特征,构建科技创新集中度及极化度模型,从区域、省域双重层面对中部科技创新空间极化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区域层面看,中部科技创新处于"中等极化"水平,且有不断扩大趋势,省会对非省会城市形成"虹吸"影响;从省域层面看,湖北呈"高极化",湖南、山西、河南、江西呈"中等极化",安徽呈"低极化"但有向"中等极化"水平上升趋势,武汉、长沙、太原、郑州、南昌、合肥对本省非省会城市依次表现为"虹吸""虹吸和涓滴交替""持续虹吸""持续虹吸""虹吸和涓滴交替""虹吸"等影响。最后,从区域层面提出关于"投入、条件、产出"等方面政策启示,从省域层面提出"生态位错位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海  吴振荣 《软科学》2012,(3):72-77
利用BCC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4~2008年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的效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稳步提高,与规模效率相比,纯技术效率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增长贡献更大;(2)中国文化产业的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而规模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并不明显;(3)本地市场效应与城市化经济是中国文化产业效率改进的两大动力,并且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的变化对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影响,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以来,由于高等教育扩张而引致的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增加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在拐点之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的增加对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作用相对较弱,在拐点之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的增加对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推动作用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3.
钟章奇 《科研管理》2020,41(2):94-103
基于自主体模拟(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方法,本文将微观尺度上多区域间企业创新扩散和宏观尺度上产业发展联系起来,构建一个从异质性企业出发,到区域产业结构进化的解释框架,来探索创新扩散驱动下的全球产业结构进化,以期为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全球经济产业治理政策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发现:首先,对于全球各国家或者地区而言,过程创新更有利于推动其第二产业发展,而产品创新则更有利于驱动其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发展。而模拟研究则显示近年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化主要受到来自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共同推动。其次,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未来一段时间内(2012-2030年),对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一产业的产出份额在国民经济中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分别约减少了6.12%、0.67%和1.23%。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出份额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增加了约6.15%,其次是美国(4.20%)和俄罗斯(0.84%)。而就第二产业的产出份额而言,除美国和俄罗斯等地外,其他地区的份额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4.
钟章奇 《科研管理》2006,41(2):94-103
基于自主体模拟(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方法,本文将微观尺度上多区域间企业创新扩散和宏观尺度上产业发展联系起来,构建一个从异质性企业出发,到区域产业结构进化的解释框架,来探索创新扩散驱动下的全球产业结构进化,以期为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全球经济产业治理政策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发现:首先,对于全球各国家或者地区而言,过程创新更有利于推动其第二产业发展,而产品创新则更有利于驱动其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发展。而模拟研究则显示近年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化主要受到来自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共同推动。其次,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未来一段时间内(2012-2030年),对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一产业的产出份额在国民经济中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分别约减少了6.12%、0.67%和1.23%。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出份额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增加了约6.15%,其次是美国(4.20%)和俄罗斯(0.84%)。而就第二产业的产出份额而言,除美国和俄罗斯等地外,其他地区的份额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5.
高素质人力资源对我国区域经济支撑作用的地带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涵  杨开忠  姜玲 《软科学》2011,25(3):91-94
基于2001~2007年全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库,通过探索最优基本模型和引入地区虚拟变量,定量分析了高素质人力资源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及其所呈现的地带差异和全局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钟赛香  谷树忠 《资源科学》2009,31(12):2172-2182
在国家、省域及案例地区等区域尺度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利用SPSS15.0软件测算了各主体收入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富集程度不同的区域其产业结构对主体收入的影响差异,以探寻欠发达资源富集区产业结构演进与主体收入间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演进目标取向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演进与主体收入水平差异显著;欠发达资源富集省域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域产业结构差异显著;案例区(贵州省毕节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目标取向及结构效应呈阶段性特征,且经济发展已到转型临界点。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2009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及其构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创新投入强度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有负效应,现阶段资源优化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距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纪玉俊  赵娜 《软科学》2017,(5):16-20
基于中国2000~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度量产业结构变动,在将地区市场化水平纳入分析框架的前提下,采用门槛回归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基于地区市场化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即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能源消费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和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两省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在不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检验了两省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发展模式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在"苏南模式"下,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均对劳动力转移起到推动作用,其中,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大于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在"温州模式"下,只有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力转移,且大于"苏南模式"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科技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扩散效应是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的主要效应之一.主要通过六省数据比较分析,设计了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接受模型,定性分析了中部六省区的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的大小以及如何提高本区域高科技产业的扩散效应,以期达到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