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一直有着跨界性、公益性、主体多元性等特征。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政校企联动的特性,需要与社会、经济、企业等的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据当前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就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进行全面分析,提出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突破策略,以期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原因是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缺失。职业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公益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从职业教育公益性出发,根据校企双方的需求,从舆论、制度、财政补偿、立法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校企双方积极性,可以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紧密的校企合作是职教集团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当前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合作层次不深、合作形式单一、体制机制建设滞后、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文化建设缺位等问题,制约了校企更紧密的合作。促进职教集团校企紧密合作,在实践中需要辩证处理好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一般合作与紧密合作、具体项目合作与资源整合、合作内容与合作形式载体、实体合作与文化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是公益性事业。为社会提供职业教育这一公共产品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公共物品供给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过程,需要用好计划和市场这两种手段,以消除职业教育提供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载体。职业学校是国家教育计划下的职业教育组织机构。企业是政府主导下的学校职业教育合作者。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跨界性和主体多元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走政府、学校、企业联动协作的发展之路。但我国高职教育在政校企协同合作中,主体联动缺乏内在动力,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刚性制度,人才协同培养缺乏平台支持。产学研联盟具有政校企协同特性,依托产学研联盟的平台优势,可以建立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机制,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拓展高职教育的服务域和发展域。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路径,而校企合作则是当地高职院校培养优质旅游专业人才的一个难点。文章在调查贫困地区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困地区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困境的原因。为此,建议应凸显贫困地区高职价值的公益性,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落地,加强旅游类专业规模与内涵建设,提升政行校企四大利益主体的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产业属性,又具有准公益性,离不开政府宏观引导和统筹管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才能把校企合作之"火"点燃。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因其长期以来从校企合作中获取的直接经济利益有限而难以激发其更大的合作积极性。要想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问题,使得校企合作健康、深度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打破校企双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公益性和企业逐利性决定了必须由政府出面推进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我国省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要求省级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因此,统筹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省级政府的职责所在。省级政府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统筹中应准确定位,推动角色归位,承担起立法者、规划者、督导者、协调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从而实现对省域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统筹。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已经成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文章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与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针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校际联合建设、政府投资建设、政校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建设、政校企共建5种模式。对这些建设模式,从公益性和开放性、实训设施设备的通用性、仿真性及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性等四个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以期为后续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组织关系是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视角。当前校企合作处于一种松散耦合关系之中,松散性源于双方相互独立运作且可以自由调整承诺,耦合性源于双方资源的相互依赖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松散耦合关系增强了合作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但在实践中,存在忽略组织差异致使校企双方缺少理念认同与行动协调、依附式合作导致校企合作缺少稳定性与持续性、口号式协议引致校企合作规制性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应通过利益嵌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责任嵌入构建校企责任共同体,知识嵌入构建校企知识共同体,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强组织关系,进一步提升合作效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玲 《文教资料》2006,(7):16-17
文章指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剖析了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阻滞因素,提出了若干促进我国校企合作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是国家、工程类高等院校包括相关行业、企业关注并积极推进的高技术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分析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特征,有助于厘清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归纳地说,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具有教育性、工程性、市场性、利益性、互动性、文化性、职业性、地域性、创造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解读了校企合作的内涵;通过分析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合作教育的共性与个性,总结了校企合作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校企合作必须坚持的教育性原则、双赢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的深度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保障企业利益,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利用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是各国主要的共同经验。基于我国的现实,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形成校企"事业共同体",通过逐步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校企合作以及回归企业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我们从国际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的深度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保障企业利益,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利用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是各国主要的共同经验。基于我国的现实,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形成校企"事业共同体",并通过逐步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校企合作以及回归企业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我们从国际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企业利益探析校企合作成效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览近几年的研究,往往是学校一方热衷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得校企合作深入时出现瓶颈。究其根本,是合作仅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忽略了企业的感受,强调企业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忽略了企业的利益。要突破这一瓶颈,需换位思考,基于企业利益角度分析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的组成。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企业、行业服务的,合作院校的人才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利益或效益,才能使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合作才能长久和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技术型实践人才,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从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实践教学的短期性和分散性、实践平台不完善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的分析入手,提出校企联合育人模式中合作创新、互联网应用、行业主管部门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等举措,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实用性、实效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发展注入了无穷动力。财会专业是高职院校技能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加强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对其来说尤其重要。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却遇到了许多问题。为了促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依据法律法规建设为校企合作构建制度保障,就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前,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生产、经营管理要求的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随着国内高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有关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从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效果来看,整体合作水平还亟待提高,否则将严重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进展。对此,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体系的构建方面来寻找促进校企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加深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