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唐史官制度承前启后,影响巨大。在此期间,史官正式定名,且有了明确的职责,优厚的待遇,集体协作的修史形式。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史学史上史官制度化新局面的开创。  相似文献   

2.
南朝时期官方史学较之东晋有着明显的发展,这在南朝官方史职机构建设方面得到充分展现。南朝自刘裕建宋起即沿袭东晋设置著作官,此后各政权又相继延续,并随时代变迁在著作官品阶和职掌上略有调整。南朝后期撰史学士的增设,是官方加强史官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南朝前期"史学"馆的出现与总明观中史学分科设立,则是官方在撰史机构之外重视史学建设的又一突出表现,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史学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源起于三代,发达于秦汉以后,它与“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古代官修史系列,共同构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类型史学的独特文化情趣,研究它的起源、运作方式和对史学发展的实际影响,是把握中国传统史学特征和治史理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 ,源起于殷周 ,形成于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史官制度又存在诸多缺憾 ,其一 ,垄断修史 ,史学损失巨大 ;其二 ,埋没人才 ,史官著书不力 ;其三 ,曲笔诬书 ,作史常常不实。  相似文献   

5.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朝时期,由于受到门阀制度的深刻影响,著作郎和著作佐郎的职位大多为门阀子弟所占据,但他们并不修史.这就导致新史官的产生,而新史官的产生则又反映出南朝政府对史学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中央集权相对削弱,对思想界的控制较为松弛,往往易萌发新的观点和带有总结性的著作,特别是沧海横流的历史剧变和颠沛坎坷的经历,常激发起人们对历史和各种人生现实问题的思索,从而推动了史学的发展。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官制度的完善,也为史学的修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中央集权相对削弱,对思想界的控制较为松驰,往往易萌发新的观点和带有总结的著作,特别是沧海横流的历史剧变和颠沛坎坷的经历,常激发起人们对历史和各种人生现实问题的思索,从而推动了史学的发展。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官制度的完善,也为史学的修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史学在学术领域形成独立学科的重要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这一时期史学繁荣发展,并从目录学、史官建置、史学教育等方面呈现出史学独立新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度,强烈的史学观念影响着上自史官下至小说家的创作与著述。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拾遗记》虽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在其艺术审美特征上也表现出史学化的倾向。《拾遗记》的这种史学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史书式的结构体例、尚实的著录意识、以史为鉴的撰述目的和补正史遗阙的史料价值上。  相似文献   

11.
宋朝在中国历史缡纂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与时代相融合的历史缟纂格局和特征。近年来,学术界对宋朝历史编纂学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在史馆制度、官修正史、史书体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反思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总结。今后的研究应该将宋朝历史编纂学的总体特征和编纂特色,以及宋朝历史缟纂学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武翠红 《教育学报》2012,(2):113-123
在本国师范教育改革和欧美新教育史学的双重影响下,战后澳大利亚教育史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新教育史学兴起,阶级和性别成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分析范畴,福柯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方法指导下的教育史研究盛行。另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教育传记的撰写一直盛行,传统传记和集体传记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教育史学的势力,和新教育史学家一起推动了澳大利亚教育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内郡都尉是指除边郡、京畿地区以外的郡都尉。丞在内郡都尉的僚属中地位最高,秩六百石,由中央任命。内郡都尉的属吏由其自行任命,按中央内外朝的模式分为两大系统:其一,内廷门下系统,有门下掾等,秩百石。其下属则有干、书佐等,秩佐史。与都尉关系较为紧密,相当于中央的内朝。其二,外廷诸曹系统,有功曹、议曹祭酒、主簿等,秩百石。其下有属,秩为斗食。再下则有书佐、用算佐、干、小史等,秩佐史。相当于外朝。内郡都尉的僚属与边郡、京畿都尉有很大不同,他们在整个都尉系统的僚属中占有多数和主导地位,对国家的安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律儒家化是中华法系最富特色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时期。文章探究了儒家的礼治原则与魏晋南北朝刑法原则之间的关系,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系列刑法原则具有的儒家化特征,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为背景,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由秦汉早期初创阶段向隋唐成熟完备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形态范畴。“威”的发生有其历史化原因,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制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礼乐化的开展,对“威”的形成有决定作用。在许多学艺术和工艺产品遗产中,存在着“威”的审美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形态特征,其中内含着复杂的审美化意蕴。由于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威”与“和”相辅相成,形成既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效果,又紧密结合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渭华照金精神,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党的思想体系与精神宝库的重要内容,是革命前辈理想信念、路径抉择、思想维度和风格特色的集中展现,主要内涵为爱国为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核心理念是坚定地创业创新.其时代价值值得探究与弘扬.  相似文献   

18.
杂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史学题材,在《隋书.经籍志》所列史部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我们研究魏晋时期文学、史学的重要资料。而杂传中以人物的别传这类题材数量最多、内容最具代表性。文章从别传的内容题材出发,探讨别传这一题材能在魏晋时期兴盛的原因,并提出别传对于研究魏晋文学历史的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官制系统中,比部很少被提到,但比部是一个重要的政府机构.然而由于史籍记载简略,人们多所猜测.考证说明魏晋至隋,比部是一个法制机构;唐代比部是个审计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