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态馆藏组织是一种基于利用读者信息来服务于读者的理念,其核心就是挖掘读者信息运用到馆藏组织中,其机制是以三线典藏为基础而形成的,发挥三线典藏制优势,形成动态的、流动的馆藏,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动态馆藏组织应遵循科学原则、藏以致用原则、可操作原则和时效原则,通过读者调研、馆藏数据统计和分析并设立动态典藏调配岗等实践活动,探讨动态馆藏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动态更新馆藏管理机制是以三线典藏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就是发挥三线典藏制优势,避开其劣势,形成动态的、流动的馆藏布局,能够更好地发挥效益,提高图书利用率。动态更新馆藏管理机制应遵循科学原则、藏以致用原则、可操作原则和时效原则,机制的运行需要做好调研、馆藏数据统计和分析、设立动态典藏调配岗,并按照有序的方法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3.
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之间建立动态典藏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通过对某高校图书馆图书跨校区流动状况的样本剖析,分析了传统典藏所带来的利弊,研究了建立动态典藏的理论依据,并预测了实行动态典藏后对优化馆藏结构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三线典藏制的理论依据与应用状况,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以三线典藏制馆藏布局为基础,实行藏、查、借、阅、一体化动态馆藏管理的必要性。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5.
探讨有关三线典藏制下的藏书分配问题,提出一个动态的典藏管理模式,使馆藏文献能充分地利用,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区布局变化对图书馆馆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山大学为例论述校区布局变化轨迹与馆藏发展变化轨迹,认为校区布局的动态调整变化会对馆藏发展带来共建共丰及动态调整学科馆藏的难题,提出要设置特色的典藏管理职能部门,统一规划多校区、多学科环境下的馆藏发展.  相似文献   

7.
馆藏数字化资源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根据新形势下馆藏资源的构成特点, 分析馆藏电子文献、虚拟文献的评估要素, 并在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和经验评估相结合的基础上, 提出网络环境下数字化馆藏资源评估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献借阅量是衡量图书馆馆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图书馆典藏流通管理水平。馆藏文献借阅的量化指标不仅可以客观反映馆藏的利用现状,检验三线典藏制馆藏文献布局模式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分析读者的需求,改进典藏流通管理的水平,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电子馆藏评估: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文章简要论述了电子馆藏的概念、内涵、电子馆藏评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 着重论述了现实馆藏资源评估、虚拟馆藏资源评估、电子馆藏配置质量评估的三级电子馆 藏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的服务性及其评估模式构想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高民 《图书馆杂志》2002,21(6):9-12
本文从图书馆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图书馆的服务性,并以此为目标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效益评估体系”。该体系强调图书馆服务的最后结果-效益,改变以往偏重馆藏、财力、人员、技术等的评估格式。是变革图书馆评估模式,转变图书馆发展导向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1.
《资料收集管理》2013,38(4):41-48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2.
13.
胡振宁 《图书馆论坛》2006,26(3):149-151
探讨了在制定数字馆藏发展政策时中应注意的5个问题,并介绍了关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制定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明朝医学家殷仲春所编《医藏书目》的主要内容、特点、成就,论证了其目录学价值,指出了《医藏书目》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的藏书搬迁与藏书组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嘉燕 《图书馆论坛》2006,26(3):262-263
图书馆的藏书搬迁包括前期准备、搬迁过程、后期整理三个阶段。文章就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与藏书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一些探讨,目的是使图书馆藏书结构更趋合理,利用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16.
Richard Wisneski PhD  MLIS  MA  BA 《资料收集管理》2013,38(1-2):143-159
A number of articles have been written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at provide practical advice for librarians new to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erminology, learning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gaining familiarity with one's library and institution. This article furthers this discussion, but with attention to working in collection development within the OhioLINK consorti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thrive in this environment, new bibliographers are benefited by becoming familiar with and using data such as usage statistics, consortium reports, and peer institution statistics to develop and expand collections in one's assigned disciplines. Attention is also given to creating subject collection statements, faculty networking, and colleague assistance. The writer, himself relatively new to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rovides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se matters, chiefly applicable to others new to collec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复合图书馆时期,馆藏计量和评价的需要催生出数字馆藏如何折算成相应印刷馆藏的课题。文章分析了数字馆藏折算成印刷馆藏的前提条件,并对国内已有的折算方式进行了评述,指出复本存在形式的特殊性是数字馆藏难以按"册"折算成相应印刷馆藏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以"种"为标准进行折算计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杰里米·诺曼是美国的一位书商,诺曼的个人爱好是收藏。然而他的藏品与众不同——以独特的文件、档案为收藏对象,专门收集世界顶尖级科学家的手稿、论文,科学家之间的私人信件及体现高科技发展的原始资料。 盘点诺曼收入囊中的藏品——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并获得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弗朗西斯·克里克……  相似文献   

19.
20.
《资料收集管理》2013,38(3):11-26
Although what appears in this article could apply to any library's attempt to project its collection development efforts into the 1990s, these thoughts are more relevant to an academic library with a relatively small acquisitions budget of approximately $650,000, where 80% of the funds are allocated to the academic departments, as is done in Kent Library on the campus of Southeast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 Cape Girardeau, Missouri. The model presented, which uses multiple funding procedures, departmental library liaisons, and departmental library collecting profiles, gives rise to several large problems. However, it does offer the unique challenge of having teaching faculty and library staff work closely together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brary materials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doll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