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诗作为一种新文体因符合现代性的心理诉求和审美精神率先在法国创立并在欧美文坛传播与接受。随着中西的文化碰撞及现代生活经验的普及,这股文体解放的浪潮也助力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外来散文诗的译介与推广不仅为中国文人提供新鲜活泼的样式范本,更带来自由的文学精神,合力在中国文坛掀起诗体革命、文体解放、思想自由的高潮,为中国散文诗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思想外援。  相似文献   

2.
散文诗文体溯源与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自成体制的文体(诗体)类型,在它宽阔的光谱带上涵括了一切“用散文写的诗”。散文诗文体(诗体)的产生几乎可以追溯到与散文和诗同样久远的年代,中外散文诗生成、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现代散文诗文体的诞生虽受外国现代散文诗影响,但对民族文学传统的承续是其根本性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散文诗引入中国将近百年,却依然无法摆脱挥之不去的文体身份焦虑。1980年代以来,一种旨在为散文诗伸张身份合法性,主张散文诗独立于散文和诗的观点开始被广泛接受。然而,对于散文诗而言,致力于辨析、确认和探索散文诗文体独特性也许更为重要。事实上,“文体转译”和“文体溢出”提供了两个观察散文诗文体特征的指标。散文诗作为一种“镜像文体”,不仅具有巨大的细节涵纳性和技法弹性,更映射着写作者的精神视野和人格情怀。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生成与创作固然与外国散文诗的译介、传播有关,但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也有着多方面的择取与转化.古典文化传统不但对其体裁等外在形式的生成有着内在而持续的影响,而且对创作者的艺术技法与审美深层心理还有着更为深刻久远的影响.由于传统文化养分的深层渗透,中国现代散文诗在移植借鉴国外文体及理论的同时也兼具了民族艺术的质素,从容地扩大了其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新诗革命特定时期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特别是在外形上具有散文的形体,在文体功能上与诗的抒情功能有殊途同归之处。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散文诗的非独立文体的存在方式一直影响着新诗的文体建设,加剧了新诗的“自由化”和“散文化”。  相似文献   

6.
散文诗作为一种新文体拥有独特的体式特征、思想内容和审美尺度,其崭新的艺术形式不是外在空洞的框架,而是以造形的力量实现并宣布新内容的诞生。散文诗的文体身份确认可推动创作的繁荣与理论的建构,其作为现代汉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重建汉语的诗意造型、增强汉语的创新体验、拓展汉语的表达空间。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考察散文诗的文体问题可明晰创作实践与体裁独立性的追求对文类规约的反抗意义,推动理论研究进入到更大的文化语境和文艺活动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散文诗诞生于"五四"时期,散文诗在中国发生的助推力之一是中国诗人、作家对外国散文诗的译介.译介带给中国诗人、作家对散文诗在多种层面上的认识与理解,为他们创作散文诗提供了丰富的范式."五四"时期,大多的散文诗译者同时也是散文诗的创作者,通过译介时对散文诗的阅读与感悟,中国诗人、作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哲理的散文诗.他们受...  相似文献   

8.
“笔记”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宋代以降,被广泛借用作书名,命名以议论杂说、考据辨证为主而兼记述见闻、叙述杂事的随笔札记,并逐步发展成为指称此类杂著的文类概念。清代,进一步引申为述怪记异、载录历史琐闻等“小说”类作品的书名及文类概念。“笔记小说”最早作为文体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是近代学者从文体角度对古代小说分类时提出的,后被明确界定为与“传奇小说”相对的文言小说文体类型概念。同时,还被界定为庞杂的文类概念:以子部“小说”为主体而兼含部分“杂史”、“杂传”、“杂家”著作。“笔记小说”概念使用存在着新旧内涵和指称相互纠葛、古代文类体系本然状态与现代研究理论视域之间的认知、价值判断错位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散文诗在“五四”期间从国外移植引进,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蔚为大观,是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的。首先,它与新文学革命密切相关,在诗体大解放的白话诗论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这一文体能自由、艺术地展示内外交因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隐秘的内心世界;当然,本民族诗文渗透的文学艺术传统对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影响更是内在而长久的。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学革命从形式和内容上逐渐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新诗”观念.所谓“新诗”,在诞生之初,便与“散文诗”的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五四时期的诗人在探讨“新诗”的特征时,虽然有偏重于韵律或文法的差异,却往往借用“散文诗”一词作为“新诗”的另一个命名.之所以如此,因为“散文诗”一词表达了当时人“新诗”观念两方面的图景:语言的散文化和诗体的散文化.“散文诗”的这个概念内涵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需要塑造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往往把此时的“散文诗”误读为现在的散文诗概念.不过,在杂志栏目从“诗”、“新诗”到“散文诗”的设置变化中,不难发现“散文诗”的文体意识正在当时潜在成长.但也正是在这同一过程中,“散文诗”这一本身似乎蕴含着矛盾的概念,正促使人们进一步赋予其特殊的诗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发展格局中,虽然汉语散文诗几乎与新诗同时出现,但与诗歌、小说等其他文类的热闹喧嚣相比,散文诗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其文类边界显得相当模糊.尽管如此,一代代散文诗作者仍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试图建立这一文类的独立艺术王国.而在汉语散文诗近百年的艺术探索历程中,有关文类边界的思考也成为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有必要对之作出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清末直至当代的文体分类入手,对流行的“艺术性文类”与“实用性文类”或“纯文学”与“杂文学”的二分框架提出质疑。认为文学本身并无恒定的本质,“艺术性”和“社会性”只是两种潜在的向度;任何文类体裁都具备这两种向度,形成“双向成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体"二字的概念从古代到近现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代"文体"是指文章整体,而近现代以来却在很多时候被简化等同于为"体裁",本文认为,近现代以来诗文界限的弥失、文类文体观念的淡退、个体文体观念的淡退、体用一如思维方式的淡退是中国古代"文体"含义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泰戈尔是我们中国读者都非常熟悉的印度作家、诗人,他是五四时期就被中国现代文学前辈郑振铎和冰心译介过来的。泰戈尔的散文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散文诗。它是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即它的篇幅一般比散文短小,而且比一般散文更加讲究音乐节奏和语言的诗意性。大部分散文诗是诗情与哲理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突凸显了“翻译的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散文译介对中国散文现代性转型的作用,应着眼于翻译话语的差异性,首先,关注翻译者所采纳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其次,翻译散文的“理论旅行”,又为特定的历史语境所制约,出现不可避免的误读、篡改和挪用;第三,从“归化”的翻译策略看,着重探讨国外与国内不同语境下,构成中国现代散文“现代性”转型的关键要素;第四,关注散文大家族内部的分化与独立。各种散文的文类并非壁垒森严、互不关联,而是互竞互补,滋长繁盛,共同演绎着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群星璀璨的夜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既体现在“文类文体”的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寻找与现代散文的内容和主题相适应的话语方式。此外,在语体文体的选择上,现代散文也有着自觉的追求。其一,是“新而不乱,奇而不渎”,在中西结合中探索现代散文语体文体发展的可能性;其二,是在“化传统”过程中,追求语体的“漂亮”和“缜密”,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第三,“言与意”、“形与心”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东方情调的语体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大量译介俄苏文学是在“五四”以后.在对俄苏文学的译介中,较多的是屠格涅夫的作品.这位异国大胡子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在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家身上引起共鸣,他们模仿、借鉴,从而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鲁迅的《野草》是中国散文诗的代表.1921年《学灯》上发表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对中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包括鲁迅都有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积极介绍俄罗斯文学,贡献最大的要推瞿秋白.瞿秋白在俄文专修馆学习时,就阅读屠格涅夫的作品,并对屠格涅夫的思想、创作有深刻地研究.他在《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中,曾精粹地概括其现实主义特征以及对俄罗斯村野风光的描画,“屠格涅夫的天才在于客观性的严格——他向来对于无论那一派论调的人都不加褒贬,而只是写生的描画.”屠格涅夫小说散文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8.
科学小品是周作人自域外引进,率先尝试、创造的一种美文体式,迄今尚未被周作人文体研究者所关注。它既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周作人锐意创建新的现代散文文类的变革精神,也为人们提供了足资鉴戒的文类新变的艺术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9.
十余年来 ,青年学者黄科安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曾著有《2 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论》。近期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专著《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这本30余万字的论著延续了作者平实、中和、感性的研究风格 ,同时也不难看出新理论新方法带来的开放视野。第一编“理论话语建构”和第四编的“文类考察” ,显示了一种宏观建构的企图和理论思维的敏感颖悟力 ;而“文化类型剖析”和“散文诗学研究”两编 ,对诸散文大家的个论则体现了作者扎实、沉潜的书写个性和真诚、素朴的言说方式。孙玉石先生在本书的序文里指出 ,“散文批评不再是一种单纯…  相似文献   

20.
借鉴中国传统的文体理论,从文类文体、主体文体、语体文体三个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新闻的文体革新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中国报纸新闻文类文体的革新在于新体裁的大量涌现和破体等现象的出现。主体文体的革新在于深度的开掘和广度的拓展、一些文学表现手法的适当融入和对于作品特色的追求.而语体文体的革新则在于视觉化特征的显现、生动性的彰显和速度的强化。中国报纸新闻的文体革新对于新闻采写和报纸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