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0-2010 年渤海湾岸线变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晓宇  吕婷婷  高义  付敏 《资源科学》2014,36(2):413-419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以2年为时间步长提取了2000-2010年间各时期渤海湾海岸线空间位置、长度以及结构信息。通过空间分析,以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增长为数量指标对海岸线的时空变迁过程进行了定量反演,并进行了驱动力和影响分析。研究表明,研究期渤海湾岸线变化显著,岸线总长度增长了约427km,几乎全部为人工岸线,自然岸线变化微弱。由岸线变迁所造成的陆域面积增长达到937km2。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前期的围垦养殖以及中后期的工业园区和港口的建设。主要的陆域增长点为沾化和无棣沿海地区、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黄骅港、滨州港、东营港等。2010年的渤海湾海岸线形态相比于2000年要粗糙很多,10年间新增加了4处向海延伸20km左右的人工建筑以及多处10km左右的人工建筑,岸线形态的变化必然对渤海湾水动力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岛监测是海岛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本依据。本文以资源三号和高分二号两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近5年来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内7个海岛的开发活动和岸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多为无居民海岛,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铜盘山,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仓储用地和采石场,表现为近5年来面积有所减少。海岛岸线主要有基岩岸线、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和人工岸线四类,从岸线总体变化、不同岸线类型变化及变迁速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基岩岸线变化较小,砂质岸线变化最大,表现为侵蚀,淤泥质及人工岸线长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王传胜 《资源科学》1999,21(6):66-69
长江中下游干流相对稳定的岸线变迁特征,形成了其丰富的岸线资源。随着长江产业带建设的启动,岸线资源也将进入大规模开发。但由于岸线资源特有的特征,使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能忽视岸线的保护和河道的治理,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足以说明治理和保护在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岸线变迁的特征,通过对长江干流江苏段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的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重开发利用、轻治理保护的问题。指出长江中下游岸线资源应树立岸线资源观,贯彻保护利用的总方针。遵循开发与治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兼顾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河道整治,保护有效节点,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岸线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1985、1995、2005年TM和2015年OLI 4期Landsat影像为遥感数据源,目视解译提取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分段分析各期海岸线长度、围填面积和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形维数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近30 a来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加速向海洋扩张,其中杭州湾岸段变迁规模最大。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减少趋势,共减少39.19 km,人工改造是岸线变迁的主导因素,总围填面积达1309.93 k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种植养殖、填海造地,基础建设只占小部分但近年呈加速上升趋势,至2015年有179.72 km2发生了土地利用变化;浙江大陆海岸线分形维数较小,总体呈降低趋势,且与海岸线长度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近10年的围垦工程使其岸线向海推进,导致内部潮波动力发生较大变化。本文基于验证后的非结构化网格的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近海潮波动力数值模型,结合Landsat遥感数据,分析了杭州湾近10年的岸线变化,并计算了2005年和2015年两种工况下杭州湾的潮波动力情况。对比发现,2005-2015年之间的围垦工程造成湾内高潮位抬升0.2~0.5 m,南岸庵东浅滩附近潮流减小,湾顶附近余流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6.
长江皖江段岸线资源的遥感调查及开发利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久苗 《资源科学》1996,18(3):67-72
本文应用TM卫片、彩虹外航片结合调查与已有资料,对皖江岸线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现状进行了遥感解译与评价,并根据地区经济背景、区位网络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可利用岸线的建议,为今后皖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曾忠平  裴韬  彭兰霞 《资源科学》2008,30(7):1061-1067
利用1996年~2006年武汉市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结合1991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计算1996年~2006年10年间武汉南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并利用边界维数对南湖各时期的岸线形态变化进行定量判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南湖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湖泊岸线分维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湖泊岸线分维在湖泊保护、管理规划方面的应用潜力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从1996年至2006年,南湖湖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以及岸线分维均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湖区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不断转变与湖泊人工填占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武汉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城市湖泊发展演化进程。土地利用结构熵、均衡度以及湖泊岸线分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湖泊发展演化过程,能够为城市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为进一步利用复杂性理论开展城市湖区经济、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等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飞  陈江龙  朱红云  金志丰 《资源科学》2010,32(12):2364-2370
本文以经典的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分析了岸线资源的自然禀赋、岸线区位条件和岸线产业集聚外部性等表征岸线宜港空间成本-效益因子对岸线级差地租的影响,形成了基于级差地租理论的岸线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和开发与保护目标协调化的原则,以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首先甄别出镇江市岸线资源级差地租为零的岸线,并对其余岸线进行了分级评价,将岸线段依据开发价值进行排序,排序靠前的岸线段近期是建设开发和优化配置的重点,而开发价值较低的岸线段则应留待自然经济条件改善后进行开发利用。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镇江市岸线资源利用的时空系列,将为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OLI影像的环渤海湾不透水面提取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珂  吴晓青  秦元伟  于璐  杜培培 《资源科学》2015,37(10):1920-1928
不透水面的分布规模、空间格局和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Landsat 8卫星的成功发射使得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陆地生态环境监测及其科学研究得以延续。本研究以该卫星搭载的陆地成像仪(OLI)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基于植被-不透水面-土壤(V-I-S)模型,采用最小噪声分离法(MNF)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地表信息遥感影像分类,并提取高反照和低反照覆盖初步提取不透水面,利用遥感指数去除水体、阴影等干扰物后,得到研究区不透水面的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相较于TM影像,OLI影像辐射分辨率提高为16bit,其波段范围普遍变窄,影像经大气校正后色彩丰富度提高,其不透水面提取精度较高;2013年,环渤海湾海岸带不透水面比例达到16.74%,其空间分布集中于城市中心城区和临港产业区;岸线向陆10km的海岸带区域和岸线外围填海区的不透水面面积达到1 794.30km2;与历史时期TM遥感影像提取结果相比,环渤海湾不透水面分布的趋海化现象明显,不透水面斑块聚集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泥质海岸现代地质作用(沉积、剥蚀与岸线变迁)及精细测年研究”为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地质科研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完成,负责人为王宏研究员。该项目通过对不同时期地形图、航空照片和卫星遥感影像的对比研究,查明了近一百三十年以来渤海湾西岸海岸线进退变化与潮问带坡度、宽度变化的幅度及原因,以及海岸带现代地形及微地貌变化;通过^210Pb和^137Cs短半衰期同位素示踪,对现代海岸带泥质沉积物进行精细测年,初步查明了渤海湾西岸近一百五十年以来海岸带现代沉积速率;进而结合另3个控制要素(地表高程、下沉速率和海面上升速率),预测了以2050年为时限的渤海湾西岸海平面相对变化趋势,提出了该岸段的可持续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择九江—新济洲段长江干流为研究区域 ,该文在进一步扩展长江岸线资源研究的区域范围的同时 ,通过建立包括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岸线陆域宽度、岸线集疏运条件和岸线城市依托条件为主要评价因子的指标体系 ,运用GIS手段和定量方法 ,探索了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分等结果显示 ,九江—新济洲段长江干流岸线资源质量存在明显的岸别差异 ,而且各项指标组合好的、质量高的岸线资源有限 ,说明岸线资源的开发要以治理和保护为基础。此外 ,以评价结果和岸线利用现状为依据 ,在深入分析各地市长江岸线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适宜岸段后 ,提出了港口、工业、仓储和桥梁 4种岸线主要利用方式的重点开发岸段  相似文献   

12.
浙江大陆淤涨型海岸线的变迁遥感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沿海由于滩涂淤涨与围海造地等因素引起海岸线的剧烈变迁,研究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对浙江生态环境安全、经济持续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利用遥感方法对浙江省海岸线的变迁幅度与速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宏观、快速、实时、直观、动态性和空间定位准等特点,克服了传统海岸线变迁调查方法费时、费力的缺点。通过对各岸段在不同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幅度与速度进行了数量化的分析与比较发现,一千多年里,浙江整个海岸线变迁幅度与速度都呈现由南至北逐渐变小的趋势,海岸线变迁速度近代大于古代,在1960-1990年期间,海岸线变迁速度最快,近十年有速度变慢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战略资源,岸线资源处于大河流域经济带的水陆交互带,承载临岸港口、工业、城镇和湿地等人类活动和自然生境,发挥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功能。岸线资源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岸线资源的系统研究和高效管理,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岸线的生物屏障和保育功能遭到破坏,影响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及沿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岸线资源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的跟踪研究工作;基于2017—2019年开展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成果,解析了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舟山群岛港口岸线资源综合评价及优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立军  顾波军  管林挺 《资源科学》2012,34(11):2206-2213
文章采用特尔斐法,构建包括6类影响因素,15个影响因子的舟山群岛港口岸线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建立舟山港口岸线资源数据库并对岸线资源定级因素因子进行量化处理。选择了1:1万比例尺舟山地形图,在ArcView3.0软件平台上分别绘制水深条件、腹地条件、海域通航条件作用分值图,根据分值重叠情况进行岸线单元划分,并采用总分数轴法对岸线单元进行岸线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舟山群岛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腹地条件、陆域集疏运条件是制约其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相对于其资源总量,舟山群岛岸线开发成熟度不够,产业集聚度和配套设施完备度均有待提高。文章最后对优化利用舟山群岛港口岸线资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长江干流九江-新济州段岸线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选择九江一新济州段长江干流为研究区域,该文在进一步扩展长江岸线资源研究的区域范围的同事。通过建立包括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岸线路域宽度、岸线集疏运条件和岸线城市依托条件为主要评价因子的指标体系,运用GIS手段和定量方法,探索了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靖江市长江干流岸线评价与开发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是重要的生命线。地处水陆交错带的长江岸线,不仅要承担多种功能,而且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靖江市长江干流岸线实际情况,文章通过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评价单元,对其岸线资源条件及其生态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对岸线资源的评价,主要从港口布局对岸线资源条件的要求入手,选取岸线稳定性、岸线前沿水深两个评价因子,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级;对岸线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是将港口开发作为影响岸线生态系统的外来干扰,综合考虑岸线承担的各种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选取水质敏感性、河势稳定性、景观美学等3个评价因子,将其划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3个等级;最后综合考虑岸线资源条件及其生态敏感性,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提出靖江市不同岸段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镇江沿江优势得天独厚,拥有江苏地区最为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境内长江岸线达259公里,其中稳定深水岸线68公里,是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最具开发潜力优势的地区。目前,镇江口岸已利用岸线约33.8公里,尚有未利用宜港岸线40.6公里,其中宜港深水岸线30.2公里,主要分布在镇江高资、龙门、谏壁、大港、扬中和高桥等港区。镇江口岸具有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镇江沿江优势得天独厚,拥有江苏地区最为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境内长江岸线达259公里,其中稳定深水岸线68公里,是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最具开发潜力优势的地区。目前,镇江口岸已利用岸线约33.8公里,尚有未利用宜港岸线40.6公里,其中宜港深水岸线30.2公里,主要分布在镇江高资、龙门、谏壁、大港、扬中和高桥等港区。镇江口岸具有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翟俊  金点点  陈妍  刘鑫  杨栩  侯鹏  徐延达 《资源科学》2020,42(3):517-526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变化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是准确认识三角洲区域生态状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基础。本文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监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近30年生态空间和植被长势状况变化,识别区域生态状况基本特征,定量分析区域湿地资源、岸线资源和水沙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而结合国家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恢复措施,讨论区域的保护成效,辨识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受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挤占,生态空间面积减少量约为1990年生态空间面积的7.6%,并且沿海及城镇聚集区域周边植被长势有所降低。以坑塘为主的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8.1%,人工岸线增加了27.1%,自然湿地资源和自然岸线资源丧失明显。其中,2010—2018年间生态空间被挤占速度有所放缓,各类生态保护规划和工程措施积极作用也逐渐显现,人工湿地面积和人工岸线长度的增速均明显减缓,区域生态保护成效逐渐体现出来。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条件发生剧烈改变,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水沙资源日趋减少,河口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补水需求,以及新生湿地面临的蚀退威胁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加强区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优化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是提高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1)大气辐射与大气环流、气候的形成与变迁的物理机制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重要课题,(2)大气辐射基础理论研究和卫星遥感发展的现状与展望。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有关的基础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