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现象学为教育智慧的养成提供了方法论。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体验是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核心,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智慧的养成有赖于对生活体验的探寻。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师的教育智慧养成机制包含通过“悬置”的现象学态度和诗化的语言追忆、描述“此刻”的教育生活体验,通过对教育生活体验的惊奇、教育现象学主题意义分析和洞见创造进行教育现象学“反思—还原”,教师智慧成长共同体等维度。基于教育现象学的教育智慧养成,应当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教育现象学是教育学众多学派中一个独特的人文视域,其从现象学哲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资源,但更强调人文性和实践性,它直面教育生活世界本身,去探寻“教育现象”(教育生活体验)的本质与意义.教育现象学不能用以解决技术性的问题,不把教育生活体验的意义变成实证主义的主题、理性化的概念、对象化的描述或抽象的理论,它旨在通过“描述教育生活体验——形成体验文本——组织焦点讨论反思”的研究框架,来探寻和理解教育生活体验及其意义,反思与教育相关的主题,从而促进教育者养成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发展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3.
“生活体验研究”是范梅南提出的一种教育学研究方法。它不同于科学理性的方法论,是以人为中心的解释性模式。是解释现象学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悬置”、体验、描述(现象学反思)、阐释(文本写作)来展开教育学研究,“生活体验研究”是具有教师教育功能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生活体验研究是范梅南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受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影响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强调“人”的研究方法,有实践性、反思性、敏感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同时生活体验研究作为人文科学视野中教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使教育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其本身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6.
秉持现象学态度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秉持现象学态度,依据现象学还原原理进行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现象学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新领域得以敞开。在现象学态度下,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教师的教育研究对象与内容为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是进行现象学的描述与解释;教师进行职业生活体验研究应按照现象学的反思方法去操作;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研究是态度、目的、方法与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并担任世界第一本目前也是惟一的一本《现象学教育学》杂志的主编。“现象学教育学”主张教育研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通过探索儿童的生活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儿童。  相似文献   

8.
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及其运动给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它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它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理论的新颖性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9.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近来在大陆相继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学的极大关注。人们对教育现象学很感兴趣,但又有诸多疑问。什么是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做什么?如何运用教育现象学来从事教育和教育研究?本文尝试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象学——一门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近来在大陆相继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学的极大关注。人们对教育现象学很感兴趣,但又有诸多疑问。什么是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做什么?如何运用教育现象学来从事教育和教育研究?本文尝试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1.
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幸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甚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现象学是一种朝向实事本身的方法,它关注生活实事、关注个体独特体验生成的人文精神与气质。在教育现象学视野下,教师要走向生成的、创造性的课堂生活;创建平等的、交往的师生关系;做一个充满生命智慧型教师;做一个反思型实践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职业幸福。  相似文献   

12.
于婕 《教育》2006,(4):51-52
2月28日,香港教育学院李树英博士在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做了以“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中的运用”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席间,李博士频率极高地提到这样一个词:体验。因为在他看来,以鲜活的、直接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正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焦点所在。教育与体验有何联系?关注人的生活体验对于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有何帮助?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李博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体现了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研究态度。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学科的教育意义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将自己的教育机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情境中,学科的教育意义才能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机智——范梅南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梅南是现象学教育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其所提出的“教育机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因此需要的是实践智慧而不是理论化的知识形式。教育机智是一种情境性的智慧行动,它意味着全身心地指向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教育学要求我们对生活体验(孩子们的现实和生活世界)保持现象学的敏感性.体验生活是教育机智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教育学著作中的故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的教育学,它致力于儿童养育和教育的实践。故事在现象学教育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占据很大部分,这些故事不是被概念、定义固定下来的,它们是一个个充盈的、丰满而又真实的情境的再现,是“事情本身”的显现,这是现象学教育学的表现方式,也是现象学教育学中的“生活世界”和“回到事情本身”的体现,是对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等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和解释。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远离了个体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生活体验,走向生活体验.范梅南提出的"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教育学研究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是以人为中心的解释性研究模式,是解释现象学教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生活体验研究是解释现象学的一种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它鼓励人们对日常教育生活琐碎细节进行关注,以使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本性或意义进行深刻的理解。文章试将教育博客写作纳入生活体验研究的视野之下,让教育、写作与研究融为一体,探寻教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象学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现象学教育学,它是现象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类研究试图通过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直观的方法研究教育实践中的个体体验,解释其中的本质意义。我们通过分析现象学方法自身的缺陷,论证了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不可能是现象学的。教育实践需要另一种涵义的教育现象学,它是一门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这里教育系统被定义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网络;教育现象被界定为教育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及其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9.
1.关于教育的理解:《现象学与教育学》的刊头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青年或长者之间的生活方式。”现象学教育学寻求对生活、对世界的直接体验,他们认为“现象即经验,因此现象学意味着研究经验”。体验到的经验是最值得注意的。经验源于生活世界,因此必须重返生活世界。 2.关于知识观:现象学教育学把知识理解为一种动态过程,认为要通过体验和理解、能动地构建才能形成知识。儿童要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生  相似文献   

20.
教育现象学方法为现象学方法所决定,因此它超越于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之外。这种超越的实质就是要重视体验,通过采用自由想象、悬置、变更、还原、直观等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重视教育体验也就决定了教育现象学方法必须立足于教育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