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保山名士范仕义任如皋知县时,政绩卓著,1841年邀名画家汤贻汾等补禊于如皋城内的水绘园,汤即作《水绘园补契图》题诗赠之。书画精妙雄劲,众人亦题诗,历经苍桑共有42位大家题诗,书法皆称极品。今名画归国,令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2.
《清人别集总目》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清代文献书目,同时又存在若干疏误,如《周氏清芬诗文集》条、吴骞《南宋方炉题吟》条、茅炳文《师山诗存》条、祁寯藻《寿阳祁氏遗稿二十二种》条、严溁《荐堇感蓼图题辞》条、陈永澍《春江书院课艺》条,有必要一一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3.
敦煌残卷《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所收陶翰《古意》诗,作者又有王季友一说,经考证,应为陶翰诗。诗题又作《古塞下曲》、《塞下曲》、《古塞曲》,经考论,取《古塞下曲》为佳。诗句中有异文达14处之多,分别从文字发展、史地名物等角度予以考辨,并依“宜各从长”的要求给出己断。  相似文献   

4.
现代芸芸红学家中,吴世昌至少有四度题咏《红楼梦》的经历。首先是1959年,吴氏《红楼梦探源》英文本脱稿,纪诗五首。此后三度皆与题画有关。1963年,画家刘旦宅为徐平羽绘制《红楼人物图》十二幅,吴氏每幅题诗一首。1978年,吴氏再度应邀,与另外几位诗人为刘旦宅所绘《红楼梦》故事图十二幅题咏,辑成《1979年红楼梦图咏月历》,吴作二首。稍后在1979—1980年间,为程十发所绘《红楼梦人物图》题咏十六首。三度所作题画诗共计三十篇次,诸作皆为七绝。通过此三十篇题画诗的讨论,可以考察吴世昌如何透过诗歌创作与《红楼梦》文本、图像发生互动。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相似文献   

6.
高适《燕歌行》和王昌龄《出塞》(其一)同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前者被称为“常侍第一大篇”,后者被誉为“七绝的压卷之作”。同时,两诗又都写出了相同的思想主旨,即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征人的同情和对荒淫昏庸边将的愤恨,并切盼英明的将领守土备边,以早日结束旷日持久的战争。不过,两诗因诗体不同、艺术着眼点有别,因此虽有相同的思想主旨,却呈现出各异的艺术特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结构布局上,前者完整绵密,后者精巧别致;表现手法上,前者铺陈充畅,后者含蓄蕴藉;诗歌风格上,前者悲壮苍凉,后者雄壮豪放。然而,两诗又异曲而同工,都取得了动人心魄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传统认为岑参“风掣红旗冻不翻”之“不翻”的原因是红旗被冻住,结合轮台天气状况和旗帜材料的脆性,旗子被冻后极易断裂,况诗中红旗不满足结冰条件。传统注解所依虞世基《出塞》不可靠,因二诗所绘场景并不一致,且虞诗多出于想象。兼及诗歌表现手法,该句应解为因风力过大使得红旗快速摇摆,振幅变小,看起来像被冻住一样。  相似文献   

8.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毛文锡高才雅怀却身处乱世,不幸以《茶谱》和小词等文人“末技”留名后世。然毛文锡在词体始兴之时,自觉地将诗人之诗的传统带入到词中,深化了词的比兴寄托之意,丰富了词的题材和社会功能,形成了清丽疏越的词风,是花间词人中追求别调别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颇通音律,于词调多有改制或新创。按《钦定词谱》,以毛文锡词为正体10调,其中《赞成功》《接贤宾》《月宫春》3调《教坊记》未载,又一体8调;取毛文锡词句为词调别名3调,足见其对词体声律的创调定体之雅。  相似文献   

10.
陈煜 《美育学刊》2023,(1):94-104
“榜题”和“题款”概指画面中的文字说明。既有对明刊《西厢记》插图“榜题”和“题款”的研究,多从版画风格、文献价值等层面予以讨论,鲜有研究者对它们的功能与受众群体进行探讨。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视角,分析并总结《西厢记》插图中榜题因“助读”叙事而存在,题款因“雅赏”体验而盛行的功能和规律,进而从文化认知的商品属性层面,探讨书坊主根据榜题和题款功能上的不同,分别预设两种不同的受众群体,前者服务于因粗识文墨而理解能力有限的市民读者,后者迎合了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读者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唐末文人吴融塞北游历之事作出考述,认为他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以后曾有去河东节度使郑从谠的幕府谋职、不久还乡的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陕鄂边界古长城的建筑时代、历史背景与地理分布长期不明.通过分析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这道古长城的走向、形制和建筑方法作了探讨,断定其营造年代是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同时阐明长城线上诸关隘的具体位置.上述问题的澄清对于研究长城史学和陕西历史军事地理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造于隆庆至万历年间的涞源县明长城对于保卫明代北直隶、拱卫都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涞源县明长城的作用首先凸显在其军事功能上。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含防御结构与空间布局、侦察预警、军事管理体制、兵役制度、后勤保障与武器装备供应以及增援策应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明长城整体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建置和时间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明代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孕育的吴地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充满文人情结的高尚文品和不断创新求变的高雅艺品,是吴地绘画最显著的特点。探求吴地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对当今绘画,特别是苏州地区的绘画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战国秦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反映了秦国军事家深谋远虑的军事思想,折射出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区别和联系,对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战国秦长城也是一条自然地理环境分界线,农业和牧业在这一地带交错发展,互相促进,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长城之地理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工程 ,是划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人文界线 ,但它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界线。决定长城位置的诸多环境与生态因子 ,中有气候、气候变迁、地形、水源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等。  相似文献   

17.
李斯特不仅在交响诗中创造出“音乐文学化”的叙事模式,即借助戏剧、诗歌等文学题材来结构音乐,还借助绘画题材开辟出一条“音乐图像叙事”路径,其第十一首交响诗《匈奴之战》即为实践范例。从音乐叙事理论视角来看,作曲家在构建与绘画形象、色彩相一致的音乐主题动机基础上,具体通过主题变形、技法处理、结构布局、音色组合等技术形式,来营造绘画颜色与音色色彩之间的通感效果,从而达到音乐材料与标题文本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石刻书画大抵源自于周,盛极于汉,式微于唐,前后经两千多个春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石刘书画难以计数,而遍布济宁地域的石刻书画堪称我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缩影。“天下汉碑济宁半”济宁不仅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汉画像石也独占鳌头“在世界美术史上,一个武氏祠可以称得上一座古代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纵观近30年中国大陆的研究者对吴嘉纪诗歌的研究,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既有从横向上分析诗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经历、交游等因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又有从诗歌传统继承的角度纵向梳理吴嘉纪诗歌的主题和特点,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结合具体诗作分析艺术手法运用上的亮点。针对吴嘉纪诗集《陋轩诗》的不同版本,研究者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近30年对吴嘉纪诗歌的研究已有了一定规模,但还是有突破旧有程式、深入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燕国在其南部疆域沿南易水修筑了一道长城,史称“燕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现,燕南长城从西至东贯穿今保定市的易县、徐水区,雄安新区的容城县、安新县、雄县和廊坊市的文安县、大城县。燕南长城从初设、修筑到扩建,其军事防御功能与燕下都的确立有着重要关系,也与其南部的中山国、赵国和东南部的齐国密不可分。燕南长城遗存墙体、沿线城址以及遗物特征与风格,反映出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状况、生产力水平和文化风貌。燕南长城已经成为燕文化的特定符号和遗产,也是历史上“燕南赵北”文化交融地带的文化象征。在当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