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代推行右文政策,极为重视馆阁藏书的建设。宋代馆阁藏书的整理工作,包括校勘、编目、刊行和典藏等一系列活动。笔者认为:校勘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并从校勘人员、校勘方法及校勘态度三方面概述了宋代校勘工作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孔子的校雠学的思想萌芽于校勘工作的最初实践,具体表现于校勘"六经"。由此,对"六经"校勘的过程及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期指导新时期校勘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胡培翚在撰著《仪礼正义》时常征引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在胡培翚撰著《正义》的过程中,阮元《校勘记》曾出现三种版本,且每种版本的校勘内容不大一致。通过对《正义》所引《校勘记》内容的检索以及与三种版本校勘内容的比照,发现《正义》所引《校勘记》之版本实为文选楼刻本,但胡氏在征引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南昌府学本及学海堂本的校勘内容。  相似文献   

4.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我国今传最早的一个完整的校勘条例,它包孕着丰富的校勘思想:一是厘定了从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到句读、脱简、考异的一整套校勘程序;二是运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等多种校勘方法;三是提出了不轻于改,宁"衍"勿"逸"等重要的校勘原则。梳理该书的校勘思想,不仅对厘清我国古代校勘学的发展链条大有裨益,而且也能给今天的古籍校勘事业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5.
<正>校勘之际,对校勘之书,除底本以外,对校的版本也须完备地搜罗在手,多多益善。如此方能在校勘时如鱼得水,遍览诸本异同而无遗。可以说,多备众本,乃校勘之常识。校勘的版本当如是,作为参校的文献,往往也须广备众本。不过,通常校勘,对于版本以外的相关文献,往往是找到一种便用,不大过多考虑版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念孙是公认的清代训诂学代表人物。他对古典文献的整理成就卓然,对后人从事校勘工作有深刻影响,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校勘古籍成就进行论述,以望对校勘思想以及校勘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虞云国、陶敏两位先生校勘《南部新书》后认为《四库全书》本颇具校勘价值。我们通过对《南部新书》异文详细比较,认为《四库全书》本的校勘虽有可取,但轻率甚至谬误的校勘不少。伍崇曜本与四库本同源,又未经馆臣校改,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8.
武英殿本《周礼注疏》的校勘有以下几个特点:(1)沿袭闽、监本的优长;(2)间接据宋刻旧本校勘;(3)改字与《考证》多有可称道之处。殿本校勘的失误在于:一是沿监本而误;二是对毛本的忽视。《考证》是非常重要的校勘成果,校勘记长编对经书版本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鲁迅校勘《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嵇康集》等为基础,对鲁迅在搜集、整理、校勘文献上的创新进行论证,以期对现代校勘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汉代用校勘法系统地整理文献 ,使校勘成为文献整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奠定了古代校勘学的基础。终汉一世 ,政府和私人文献校勘绵延不绝 ,尤其是刘向校理秘书、东汉建立校书制度和郑玄的校注群经 ,不仅厘定了文献正本 ,而且创制了一系列校勘方法和术语 ,成就突出 ,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在宋代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官府对它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校勘活动。私人的校勘成果更是举不胜举。本文就宋代对《史记》的校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六经"校勘的过程及遵循的原则,以期指导新时期校勘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刘文典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以校勘古籍而享誉国内外,他的校勘是以版本为基础,在校勘的过程中注重版本的选择和版本的鉴别.论文重点分析刘文典古籍版本学思想的特点,如:通过校勘辨别古籍版本出现讹误的年代,运用避讳鉴定古籍版本,通过海外版本鉴别国内版本,通过版本的比较鉴定其他版本优劣.  相似文献   

14.
校勘释义 今天所称校勘、校对、校稿等,是由古代的校雠或雠校演变而来的,二者含义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5.
敦煌藏经洞出土佛经数量众多,这些佛经多为千年以前的古抄本,具有极大的校勘价值.然而藏经洞发现100多年来,敦煌佛经的校勘价值始终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鉴于此,笔者以敦煌本<大智度论>为例,分析了敦煌佛经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校勘,《辞海》释其义为“指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翻译书的原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古籍校勘,则是指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校勘是古籍整理的一项专门工作,校勘古籍的目的是力求存真复原,努力恢复古籍的原来面貌,提供接近原稿的善本,它对古籍整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古籍校勘是一项非常精密且富有科学性的工作,它要求校勘者具有相当渊博的知识,否则,在校勘过程中就会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不仅达不到存真复原的目的,反而混淆了是非,贻误后人。 《玉台新咏考异》清人纪容舒所编。该书“因徐陵《玉台新咏》,自明代以来刊本不一,故参考诸书,裒合各本,引证颇为完备,考辨亦颇详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细读全书,从中可以学到非常丰富的古籍校勘知识。本文就以《玉台新咏考异》为例,具体阐述从事古籍校勘应具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蕴含丰富的校勘内容。以《总目》史部提要为例管窥《总目》,可以发现《总目》记载了大量校正典籍文字脱误歧异的内容,指明了众多文献的篇卷繁复残缺,充分利用了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且在提要中阐述了自身的校勘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乾隆时期的校勘水平和校勘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五、置官“校书”,“通儒校勘”,名人任“校对”,“校对”出名人,反映了我国重视校对人才的优良传统。西汉于秦火之后,特别重视古籍校勘人才。汉代先后在宫中兰台和东观置校书郎、校书郎中,专司校勘宫中藏书。三国魏时  相似文献   

19.
说到当今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无论是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行内从业人员及广大的读者受众,都深为忧虑.笔者在给学生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校勘一章时,尝试让学生对使用的这本教材进行校勘,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又加强了校勘实践.  相似文献   

20.
“校雠”和“校勘”二概念无论是从源头考证,还是从近现代使用角度而言,均存在交叉使用情况,各自含义尚未厘清。文章从“校”“雠”“勘”语源学角度出发,梳理其本字、假借字、同源字、俗体字等,对“校雠”“校勘”的广义与狭义概念进行阐释。从使用角度而言,认为很多学者并未完全区分“校雠”“校勘”概念的使用,体现出概念通用的使用特征;而自清代以来,“校雠”“校勘”含义出现分化趋势,“校雠”基本保留广义用法,“校勘”基本保留狭义用法。我国台湾地区在二术语的使用上与大陆则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