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朱熹的心本体论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学说,在杨慈湖和陈白沙的思想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备的、首尾一贯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通过揭示哲学基本范畴来把握某一哲学体系,这是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如同其他哲学体系一样,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也是由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联结而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心学以"心体"立论,既强调普遍之理为心体的内容,又赋予心体特有的情感—心理体验。王阳明实现了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这种包含"二重性"的心体超越了朱熹"性即理"的观点,显现出心体特有的灵动性和内在的张力。心体的"二重性"对中国人灵魂和精神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从心学历史演进来看,以二重性为表现形式的内在紧张,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在社会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阳明学”是继“程朱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重镇,是儒学在宋明时代的最后高光时刻。在“人性论”问题上,王阳明认为“性”无定体,“心之本体”即是“性”,性无不善;恶,人之心失其本体。王阳明以庄子的“道通为一”消解各种“人性论”概念的藩篱,援引禅宗“佛性清净”的道德本体,借孟子的“良知良能”以立论,在“会通”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人性论”的重构。王阳明的“人性论”思想具有会通性、先天性、自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5.
从儒家仁之乐的言说困难入手,对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进行情感现学象的分析,并揭示王阳明这一伦理命题中所蕴藏的良知境界与道德情感的关系,阐释其对人生际遇和社会评价的超越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王阳明心学有直接继承关系,这可从他的道德论与本体论及其内在关联的思想中表现出来。不过,从国教的角度来看,他所推崇的“王学”,不仅指王阳明心学,更指向王阳明的后学──王敬的“四无说”;他所理解的“陆王心学”,不仅指陆九渊、王阳明一系的心学,也应包括他更为推崇的程颢、胡宏、刘宗周在内的心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给宋明儒家重新分系,也才能真正理解王阳明心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不仅是思想和理论上的创造性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与道德实践体验的直接描述。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在伦理教化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实现救治社会弊病和重建社会秩序之目的。王阳明通过对“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来展现自己心学的实践品格。在阳明心学实践品格的影响下,孔孟之道不再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常识。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在肯定普通民众道德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为中国古代的乡治实践和乡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心学源远流长,从先秦思孟学派的“尽心知性知天”到唐代禅宗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南宋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有较系统的理论观点,而把这些理论观点上升到心物、心理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并对之作出哲学论证的,则是王守仁.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守仁,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顺应儒、释、道融合的大趋势,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验,最终建构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它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宇宙观,“致良知”的认识论,以及“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9.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成就德性,培养理想人格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儒家哲学性命一贯的道统思想,从心体立论,以立志成圣为宗旨,把“良知”作为成就德性的先天依据,使其具有普遍性,树立起了他心中的德性观,并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作为成就德性的路径与方法,在知与行的互动中最终成就完满德性,这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现实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的“三道的形上学”与王阳明心学有直接继承关系,这可从他的道德论与本体论及人在关联的思想中表现出来,不过,从圆教的角度来看,他所推崇的“王学”,不仅指王阳明民心学,更指向王阳明的后学-王畿的“四无说”,他所理解的“陆王心学”不仅指陆九渊,王阳明一系的心学,也庆包括他更为推崇的程颢,胡宏,刘宗周在内的心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给宋明儒家重新分系,也才能真正理解王阳明心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穆孔晖是王阳明传授的第一个北方门生,他有深厚的理学背景。他对阳明心学核心概念“心”有初步体认,但对“良知”体认不深,对“知行合一”命题则基本未予探讨。其学术思想和阳明心学存在紧张关系和游离状态,对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未能膺服。他沿袭北方学术“朴实”特质,总括心、理、佛、道“大本皆同,特事不同”理念,试图融合心、理、佛、道。穆氏对心学有一定阐述,开启了东昌王门之传承,并力避阳明后学之流弊,对明后期东昌府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对心学在北方的传播功不可没。穆孔晖的心学理路反映出心学在北方传播的复杂精微。  相似文献   

13.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心学对青年郭沫若影响极大,是其进一步吸收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石与导引。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的最具特色和最富总力处,是“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里所言说的正是王阳明心学“心即理”、“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将人的本体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来极度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在这里郭沫若不是将“神”泛化,而是诗性地将自我泛化。所以,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诗性泛“我”论。  相似文献   

15.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学的理论基础是知行合一说、心即理说、良知说;普遍认为阳明学是王阳明进行逻辑思辨、理论思索的结果。考察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一直到江西时提出"致良知之教"这十多年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揭示了阳明心学的真实面貌,证明致良知说是一种道德践履功夫,而不是一种思辨理论体系;"知行合一说"仅仅是阳明最初教人的一种功夫,而不是阳明学的基础;"心即理说"是体悟到心体后对心体体用关系的概括,而非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心学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以心性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即先秦思孟学派的“尽心知性知天”,到唐代禅宗的“以心法起灭无地”,到南宋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都有较系统的理论观点,而把这些理论观点上升到心物、心理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并对之作出哲学论证的,则是王守仁。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守仁,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顺应儒、释、道融合的大趋势,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验,最终建构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它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宇宙观,“致良知”的认识论,以及‘知行合一”的动机论…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命题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清晰呈现于其“万物一体”思想中,是该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路;与此同时,王阳明终其一生践行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万物一体”思想的显化。“内圣”与该思想所追求的个人与宇宙相统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外王”则体现出在此精神境界指导下的入世实践,从而实现了从境界论向现世价值的转化。不论从心学理论构架还是从阳明现实人生实践来讲,“万物一体”思想如筋骨般贯穿王阳明的一生,是其理论体系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19.
对<传习录>可以进行多种解读,王阳明在书中对"经"的阐释,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心学"为核心的伦理批评.结合<传习录>的文本具体分析后可以发现,王阳明采取的策略:以从"心学"入手的伦理评价作为解读策略,以经书为本、心学为体作为言说策略.  相似文献   

20.
心学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在明代中后期流行,实与王阳明、湛甘泉这两位心学巨擘所倡导的人性观及其教育宗旨密不可分。作为明代心学教育的思想引领者,王阳明和湛甘泉以各自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圣凡平等的教育主张,以及“人皆可成就尧舜一样的理想人格”的观点。二人殊途同归,均秉持人的价值是在同自身种种不良欲望的斗争中实现的,且人只有在道德化的教育生活中才能充分彰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教育宗旨,引导人形成“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的伦理价值观;湛甘泉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教育宗旨,倡导人“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到处都可以认知天理。两者皆是依据穷理尽性、圣凡平等的人性论,着力倡导学以成人的教育价值观。王阳明和湛甘泉在不断推行心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人何以需要教育,如何学以成圣为贤,分别标举“致良知”“随处体认天理”的教育宗旨,谱写出明代心学思想华章,深刻影响着明代中晚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