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英语构词转类法是无需借助词缀就能实现词类的转换,它在英语构词中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传统语言学只是从表面上总结了这种转化的现象,并没有揭示这种现象的实质。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词类转化现象有着深刻的认知根源,只有认知因素才能说明词性转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这是由于意象不同侧面的突显造成的。词类转化实质上是人的转喻思维方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先秦汉语中,广泛存在着某词在此处用作甲词类,彼处又用作乙词类的现象。本文采用“词类转换”的提法加以分析,考察词类的转换,不能离开当时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古人构词写意崇尚功用、追求简省,是形成词类可以相互转换的重要原因。词类转换可分为依声转换和因义转换两种类型。依声着眼于语音的变换;因义着眼于意义的变换。而这两类转换都要受到联想性和区别性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词类转化是英语构词法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英语形成新词的重要方法之一。词类转化现象常见于英语、汉语等诸多语言当中。传统语言学对词类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现象本身以及英汉对比的研究上,这些研究只是将词类转化看作新词产生的构词手段,没有触及词类转化发生的成因等更深层次机制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英语词类转化的认知机制,阐释英语词类转化的理据,并从该理据出发探讨这类词的词汇学习策略,以达到词汇深度习得的目的。笔者试图在英语词类转化的认知机制与词汇深度习得研究这二者之间搭建一个可以贯通的平台,以更充分,全面、完整而深入地去解读英语词类转化。  相似文献   

4.
科技英语汉译为符合汉语习惯性表达与接受方式,语句某个成分的转换常会导致其它关联成分产生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转换。利用语用学顺应理论原则,研究科技英语汉译顺应转换认知理据,以及单个词类、语句连续关联词类和语篇性综合的顺应转换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词类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为词类的偏移提供了心理依据;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词类偏移的心理操作方式。词类偏移反映了汉语词类的真实面貌和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6.
黄晓永 《文教资料》2008,(19):50-52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转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名动互转的过程.词类转换在本质上可理解为是一种概念转喻过程.名动转换的过程主要发生在事件认知框架下,该认知框架各概念参与者与动作过程发生概念转喻关系由此发生了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7.
杜婷 《现代语文》2010,(5):58-59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作为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它有效地解释了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用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这一常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产生和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指出国内传统语言学家划分词类的不同及三种主要依据,对其进行了反思,进而运用认知范畴的理论分析汉语的词类现象,强调了认知范畴在汉语语法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符合汉语语言研究的实际.反映了汉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没有作为独立语法范畴的量词词类,但履行量词功能的单位词结构普遍存在。在该结构中,单位词与计量对象的搭配受到认知主体不同观察角度和侧画方式的影响,产生不同意象和语境语义效果。单位词结构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认知理据和复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洪堡特的"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可以说"翻译是世界观的转换"。这可从不同语言间在范畴化、词汇化命名机制、人类对客观事物处理加工方式、人类对客观事物价值、态度和观念差异以及搭配联想方式、词序认知思维和逻辑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得到说明。翻译中世界观的转换即认知思维方式的转换的机制,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框架,也称为认知框架,是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用框架理论进行语言描写和分析还涉及到原型性背景框架和视角转换。在实际语言应用中,框架会发生变化。本文从认知角度,运用框架转换理论对英语幽默解读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在幽默的交际过程中,言语者的认知框架发生不一致的现象,此时转换认知框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英语名动转用应是这样一种机制:使用者把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这一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使用者将“原生名词的意象(图形)─生成动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转化为“生成动词的意象(图形)─原生名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转喻不再仅仅被看做是特殊的修辞现象,而被认为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用突显的、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认知框架和突显性是转喻发生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璐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7):104-106
以框架理论为理论背景,以同义/近义为逻辑关系,拟构"喜悦"框架。探讨了"喜悦"框架中以转喻映现为基础的汉语成语转喻类别及多种形式表征的转喻动因。研究表明:受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限制,转喻映现中不同的源域选择是导致一义多形现象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对不同参考系中刀具角度的换算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几何法为基础,把不同刀具的切削部分归纳为简单的模型,并得到了角度计算的通式。  相似文献   

16.
可把"这本书的出版"和"狐狸的狡猾"这类表达式抽象为"N的P"格式,以认知为基础探讨格式内部的语义转移。通过标记"的"强行进入结构,实现格式从抽象认知框架到具体认知框架的转换,令N的显著度高于P。[ N]从N开始语义渗透到整个结构,并最终凸现P的指称功能[ D],实现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 《培训与研究》2004,21(1):35-36
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本文试图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共同性及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来证明,母语思维有助于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18.
名词、形容词向动词转用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本文从语义、句法、认知的角度对其深层的运作机制进行剖析,指出名词、形容词的语义成分中蕴涵动作成分。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在该转用的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Gumperz的“语境化”概念和“语境线索”理论,借助语义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语境线索的功能,认为语篇完整意义的获得是通过语篇中的语境线索激活知识框架,同时借助语境线索链的功能,运用认知和推理机制而最终获得的。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语境线索理论的新思考,建构语境线索模式,以期更好地描写语篇意义的建构和诠释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念整合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其"四空间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