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地区文化传统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地域资源与校本特色的有机结合。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  相似文献   

3.
开发校本课程,凝聚学校特色早已成为基层学校办学的一条思路。在积极培育学校文化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发挥课程文化的影响力,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笔者认为需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来做好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6.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创建活动,具有自觉性、超越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而言,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课程开发目标。落实校本德育课程开发,需要从厘定核心价值、确定开发类型和开发主体及选择开发模式等侧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农村学校作为地区文化中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农村学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平台.目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目标迷失、价值游离、专业失范与评价缺位等问题.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立足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与支持下,构筑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自身改进,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相似文献   

8.
自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笔者以为,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目标单项性的校本课程,另一类是目标综合性的校本课程。以下所述的“校本课程”均指“综合性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9.
徐洁 《上海教育》2014,(13):85-86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内涵支撑,学校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我们以“红领巾足球文化”特色为起点,统整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快乐”类、“成长”类、“体验”类、“特长”类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如同课程开发具有多种程序一样,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也具有多种观点,但无论采用什么程序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都是关键所在。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大体可分为开发参与者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类。开发参与者因素包括教师、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学生及家长等、环境因素包括物理性和政治制度、领导、文化等软环境。  相似文献   

11.
将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是学校实现长远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A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除了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挥自身潜在优势外,还应积极开发和引入人力资源,借鉴备方经验,参考已有的课程开发模式,增强课程开发的专业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应具备办学特色。而通过开发地方乡土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实践,学校办学特色就会自然显现。新疆昌吉阿什里小学以地方乡土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为立足点,设置校本课程,挖掘学科民族文化内涵,创设民族环境氛围,开展多样文化活动,创建民族学校办学特色,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学校进行特色化建设的良好路径。教师在开发和实施乡土美术课程时,一要找准位置,为乡土美术课程找准在学校特色化建设中的定位;二要优化方案,为乡土特色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绘制蓝图;三要有效实施,为乡土美术课程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搭建实现意义与价值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更新是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目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更新的基本主张是:在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学校的更新,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5.
《宁夏教育》2006,(7):I0003-I0003
开发校本课程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育局充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自2002年大武口区进入课改实验的同时便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经过4年的努力探索,大武口区属28所中小学积极探索开发了具有地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今年5月25日大武口区教育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防教育》(市七小开发)和《器乐演奏与古诗文诵读》(市十小开发)校本课程举办大武口区校本课程研讨现场会。大武口区教育局领导、各学校校长、教研员参加了会议,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和平罗县教研室部分教研员、部分学校校长,石嘴山市继续教育中心教研部领导等应邀参加会议。会议通过现场课、文本资料、综合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现了两所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围绕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校本课程如何有效实施,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都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脱离学校文化导致孤立难行。改造校本课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的重新定位和校本课程的再设计,应该从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三个方面着手改造现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体现学校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肃南二中和勐罕镇中学两所学校,以人类学的经济文化类型为理论依托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校与社区间的联结,解决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信息、技术、文化资源匮乏等给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发带来困难。民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要依赖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在教师培训中使用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积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蔡骏 《现代教学》2006,(1):42-43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促进学校的错位发展,确定独特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个性。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秩序将对学校发展的重大影响,于是我们选择以建立新秩序、建设新课程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2002年9月,我们开始启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20.
爱辉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及边境乡土特色文化,使校本课程开发扬长避短,突出了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了解家乡知我爱辉》的爱辉镇中心学校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