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的“黄碟事件”虽不如甘肃的荆爱国案骇人听闻,但陕西频发的警察丑闻,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陕西公安干警的整体形象。一年后,本刊记再赴延安,对陕西黄碟事件进行再调查,探究“执法经济”的存在背景。  相似文献   

2.
关注“热点”是每一家媒体所孜孜以求的。换言之,正是对“热点”的大力关注,一张报纸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受众所注目。比如《华商报》,这张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由于接连刊发了“夫妻在家看黄碟”、“麻旦旦处女嫖娼案”等颇具影响的稿件,并引发了有关公权与私权等热点话题的讨论,一时间名声大噪。  相似文献   

3.
2003年的11月份尚未过完,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总结出了“2003年中国性领域十大新闻”:“夫妻看黄碟”、“男领导不配女秘书”……榜上有名。至于将“新婚姻法登记条例”,也套上“性新闻”的帽子,可谓不伦不类,甚至可以说,这是对国家法律的亵渎(2003年11月22日《解放日报》、《北  相似文献   

4.
董惠安 《今传媒》2004,(2):13-15
在中央电视台“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评选中,《华商报》首席记者江雪从一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关于她的推介词是“夫妻看黄碟事件的报道,意义不仅限于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记者江雪对此事长达半年的持续报道和追踪评论。显示了这位记者对于转型期最具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敏感。”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报1986年6月27日头版在一篇《青工张林五年五上建议书》的消息后,配发了一篇短评,标题是《“!”后的“?”》,写的是辽宁省瓦房店市阀门厂青工张林四次向厂领导“上书言事”,四次受到冷落,然而他锲而不舍,又递交了第五份建议书,引起了新上任的厂领导的重视。作者用“!”,为张林这种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叫好,但在叫好之余,又提出这样一个“?”:张林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何  相似文献   

6.
电视,在众多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趁突出,越来越重要;电视,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电视出现的“三多”现象也越来趟使观众难以忍受。 一是会议新闻多。每天夜晚,打开电视,首先要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而每次联播中的会议新闻几乎占了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时间。上行下效,各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的会议新闻所占比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弄得观众们天天看那些“大官小官排排座,主席台上讲话者口芳悬河”的镜头,以致于老百姓三五天没看到某些领导讲话开会的镜头,就怀疑某些领导是不是犯了错误,被纪检部门“两规”了,或…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第一次写述评 ,题目是《“三讲”教育 ,新时期的“延安整风”》。“敲”之前 ,聆听了不少社领导、部领导的指示和要求。领导要求越高 ,越觉得这事重大 ,自己心中越没数。一打开“笔记本” ,就懵了。过完“五一” ,就懵懵懂懂敲出了第一稿 ,几乎把领袖的讲话和总政的“三讲”总结全照抄上去了。自己一看就觉得没数 ,更没勇气给领导看。就先拿给同事看 ,同事委婉地讲 :写得太平 ,没有针对性 ,也没有观点。写述评 ,其实用不了多少例子 ,关键是“跳”出来 ,观点要阐述得鲜明、新鲜。同事的话一下子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感觉找到后 ,3天就敲…  相似文献   

8.
韩隽 《今传媒》2003,(3):49-50
2002年8月20日,陕西《华商报》独家报道了题为《家中看黄碟 民警上门查》的社会新闻稿件,稿件刊出后反响激烈,从8月下旬直至年底,有关此事件和后续事件报道,以及针对报道的各种质疑和评论在全国各类媒体上大量出现,主要报道这个事件的《华商报》记者江雪也因此获得了《南方周末》评选的  相似文献   

9.
张书省 《今传媒》2003,(3):48-49
新年第一天,《华商报》一条消息跳入眼帘,很让人感到新春的第一丝暖意。 这条消息标题是:《公安机关赔礼道歉并承诺处理有关责任人“看黄碟”夫妇获赔两万九》 一条普通消息何以又感欣慰,又添暖意? 缘在吊了四五个月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缘在颇多的愤满、失望、疑虑、躁气,终于变得满意、平和、顺畅、释然,岂能不对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发展感到春意融融、信心大增?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红色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播于1940年12月30日,呼号XNCR。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1941年七一前夕,为纪念建党20周年,延安  相似文献   

11.
张维燕 《新闻与写作》2003,(2):14-15,33
当我开电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情远不是写一篇业务探讨文章所常有的平静,相反,我一直处于一种难以抚平的激情中,一直处于一种深深的自豪中:为2002年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上无愧于其神圣使命所做的一切努力,深深地自豪。我们难以忘记新华社记者为揭露“黑哨”所经历的风险,我们难以忘记南丹矿难真相大白于天下的艰辛,我们难以忘记求索运城富源煤矿透水事故真相的坎坷,我们难以忘记摄影记者为我们定格的南京汤山中毒事件中受难亲属悲绝的目光……而在这么多值得我们追忆和研习的舆论监督报道中,最应该、最有可能被中国新闻史永久记载的,首先应当是华商报的“夫妻家中看黄碟”报道(以下简称“黄碟”报道)。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延安日报结合自身特点,经过精心策划,启动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走县区解民情”大型采访活动。这一活动由于规模声势大,参与人数多,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编排新颖,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成为延安日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毕胜 《传媒》2001,(1):17-18
“东方时空”改版已半月了,虽我每天不拉地看,但都是断断续续,没有完整地看全过。时下,做好一件事不容易,更何况那些年轻人这么早就坐在一起,为人民服务,用他们的话说是,为大家“开启新的一天”。可是,当连续十多天看下来,还是那句话,都不容易。想  相似文献   

14.
延安腰鼓和秧歌,是这块黄土地民间艺术的两朵奇葩,以至出现了“不看腰鼓,等于没到过延安”的说法。说起延安的腰鼓,最有名的要数安塞腰鼓,但洛川蹩鼓、宜川胸鼓,知道的人也不少。其实还有黄龙猎鼓、志丹扇鼓,号称延安“五鼓”。它们各具特色,不仅风靡了陕北黄土高原,而且走向全中国、在国际上也赢得了盛誉。  相似文献   

15.
马良  张晨 《青年记者》2008,(10):22-24
最近,青岛80后交警刘君君,成了岛城的新闻人物,被称为“青岛最帅的交警”,这源于一位网友的热帖。今年4月15日,青岛新闻网网友“happyqiang”发帖称,“延安三路与香港中路路口的交警,动作标准,每天站在那里用智慧和汗水换回了延安三路的畅通。”几天时间,就有2000多名网友点击关注,许多人表示身有同感。  相似文献   

16.
我们习惯用眼睛看这个世界,看我们生活的城市,看周围的一切。当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用“听”这种方式,用最简短的语言被“拷贝”、被记录下来,并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时,我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开始更热爱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奔向延安》电视专题片主要记录了7位海宁热血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四方,奔向延安,参加革命的艰辛历程。在这部专题片基本史料的征集、整理过程中,我们根据馆藏资料线索,沿着先辈走过的足迹,先后去西安、延安、北京、上海等地,历经20余天,通过对与之同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原文化部、全国文联主要领导,以及家属、子女、同事、部下等各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元月,在全国广泛开展了“纪念延安双拥运动60周年”活动。陕西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西北五省(区)开展的纪念活动更显得隆重、热烈、深入和扎实。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开辟了“纪念延安双拥运动60周年”专版、专栏,持续三个多月,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谱写了军民鱼水深情的新篇章,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9.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20.
陆士华 《传媒》2001,(9):16-16
这两天,北京人正在讨论自个儿的“小毛病”,这令我想起梁实秋先生说的都市人的另一些“小毛病”来。看电影的时候,座椅被后面的人用足尖晃动,像发羊癲疯一类的疾病;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打个哈欠;抑或几声喷嚏如排山倒海;说话“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总似打架……诸如此类,梁先生概括其形态曰之为“旁若无人”。他的这篇文章就叫《“旁若无人”》,不妨推荐给人们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