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记者在采访时,随着材料接触的增多,就开始打腹稿,开始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的间时,也会酝酿标题.这个阶段,标题和主题往往是重合的.标题是主题的最集中表现,是用最少的、最形象的文字概括出来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影响取材、文章结构、表现形式和语言运用,关系着整篇作品质量的高低和社会效果。 深刻的主题思想不是轻而易举地形成的,是作者及编辑反复酝酿、不断提炼的结果。笔者近年来采编的两篇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正是因为在主题的深化上多下了点功夫。  相似文献   

3.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文以意为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在文章中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主题不仅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作品的价值,而且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得为主题服务。本文试从酝酿、提炼、升华三个方面来探讨主题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古人主张写文章必须“炼意”,“炼意”就是提炼主题。主题的提炼如同金属的冶炼。为写文章而积累的材料如同矿石,文章的主题如同冶炼成的金属,而那熔炉就像人的精密、复杂的大脑,那熊熊燃烧的炉火,便是作者周密、细致、深刻、精妙的思维活动。用逻辑方法去定义:提炼主题就是对原始材料进行一番分析研究、综合归纳,把它们最重要、最有意义、最闪光的思想提炼出来。一、提炼主题的过程提炼主题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近年来理论界有人提出,主题在形成之前有一个“潜意识”过程,现在看来,这个“潜意识”有时在萌发写作动机的那一瞬…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要不要提炼主题?一般讲的新闻写作,主要包括消息和通讯。通讯写作必须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消息写作是否也要提炼主题呢?我们认为,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的,不可能都作“纯客观”的报道。新闻主题是从对客观事实、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过去有些人习惯于“主题先行”的办法,“坐在家里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或把事实当作“面团”任意搓捏,用来说明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或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事,二是主题.没事写不了新闻,没主题或主题不好成就不了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核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后,经过对事实、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成果.主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事情有大有小,主题也有大有小,大主题是一切新闻作品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是建立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观察、情感或意见的基础上的。新闻的主题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观察世界得出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是决定新闻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也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及安排新闻作品结构的主要依据。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那么,如何提炼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呢?  相似文献   

8.
搞深度报道要有独创性。具体要做到三个“独”,即“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具慧眼”。 一、搞深度报道必须独出心裁,在提炼主题上力求突破。这是独创性在深度报道中的最主要的体现。一般新闻报道的主题只要求正确即可。而作为有一定思想深度、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联系的深度报道来讲,在提炼主题上就务必力求有所突破了,必须做到深刻,最好还要有新意。而要提炼出深刻、有新意的主题,就必须要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9.
李方 《青年记者》2012,(8):41-42
大多数新闻作品都是有主题的,也有一些新闻作品是没有主题的,比如一些奇闻趣事、简单的信息性的作品.从总体上讲,新闻作品需要主题,需要有好的主题.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记者只有把握主题,提炼主题,深化主题,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才能使读者不仅能获得信息,而且能受到心灵的震撼,才有可能把新闻写成“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讯的主题就是通讯的“灵魂”,一篇好的通讯稿件,必须有一个好的主题。因为,主题决定着通讯的社会价值,支配着通讯写作的全过程。所以,提炼主题在通讯写作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对这些畅行于新闻系课堂的说法,笔者倒有一点疑义。我认为,通讯需要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多数新闻(指消息这种体裁,以下同)不存在提炼  相似文献   

12.
陈雯  徐云 《新闻前哨》2023,(7):43-44
版面编辑要提炼主题,发掘图文关系的无限可能,用具有关联度、冲击力、创新性的符号、色彩、文字群形态来强化内容表达,帮助读者理解。本文通过四幅版式图例,描述设计过程、提炼设计思想、优化设计理念,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批评报道的主题确定之后,紧接着的工作是选择典型的新闻事实,以便充分而鲜明地体现和表达主题。 一篇批评报道的主题是它的全部新闻事实(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新闻批评报道的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主题是从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是包含在材料(新闻事实)之中的道理。但材料并不是道理本身,它只是供作者提炼主题的原料。换句话说,主题是作者在观察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写作的时候,材料又必须由主题来统摄,如果没有主题来统摄,不分主次的、散乱无序的材料,不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时甚至会损害主题,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王夫之说过:“意(主题)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堂永曰绪论内编》)批评报道写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选择典型的新闻事实来体现和表达主题。  相似文献   

14.
文霞平 《新闻窗》2005,(6):55-55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  相似文献   

15.
一篇人物通讯,通过报道特定人物的先进事迹,宣扬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讴歌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推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或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 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一篇人物通讯的主题,像一根红线,把各种素材串连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的主题,是记者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经过反复酝酿,逐步形成的。写人物通讯,提炼好主题,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把人物通讯写好,那就要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提炼主题贯穿新闻采编的全过程。提炼主题,要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一要吃透"两头";二要抓矛盾,分析矛盾;三要注意了解对比先进和落后对立的两个侧面。抓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提炼主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学会唯物辩证法,提高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提炼主题     
写东西,大概都有个提炼主题的问题.高尔基把主题列为文学的三要素之一.列宁对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也很注重主题.他在办《火星报》时,编辑部对每个重要主题都进行详细的讨论.主题是新闻的灵魂、统帅.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现形式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等,都是围绕突出主题的要求决定的.我在当记者、编辑工作中感到,提炼主题,可以分为三层意思:抓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8.
通讯的主题,即通讯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以意为主。”衡量一篇通讯写得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因此,提炼和深化通讯主题是写好通讯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提炼主题?首先要追求“高”与“阔”的认识境界。“高”即立意高远,“阔”即思路开阔。即要把采访来的材料,放在特定的形势下,站在时代、全局的高度,找出它们在此时此地所显示的特征,进而挖掘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思想。穆青同志写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就是一篇主题深刻、针对性很强的优秀通讯。这篇通讯通过77岁的老共产党员潘从正长年累月坚持植  相似文献   

19.
张永红 《军事记者》2003,(8):31-32,72
含金量再高的金矿石,不经过一定工艺过程的提炼,只能算是一块矿石。新闻材料也是如此,不经过作者的认识和思考,只能算是一堆零碎的线索或素材;只有通过一定的认识过程,才可能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而提炼出蕴含于新闻事实内部的深刻思想,体现其独特的新闻意义。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采编实践,就新闻主题思想的表达形式和提炼方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看一篇稿子有没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大不大,很重要的是要看稿子的主题思想是否深刻。我们所说的新闻主题,主要是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内容主体或基本意图。主题思…  相似文献   

20.
案主题分析是档案著录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否科学准确地对档案进行主题分析,直接影响着建档立卷的质量。因此,研究档案主题分析误差及对策,尤为重要。一、档案主题分析常见误差1、主题概念提炼不全。主题概念提炼不全,就是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少于档案中论述的主题概念。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具体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的要求,某个或某几个应该从档案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没有被提炼出来。这种主题分析误差,往往因漏标而导致漏检。2、主题概念提炼过多。主题概念提炼过多,就是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多于档案中论述的主题概念,也就是说档案中有些没有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