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语言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学好语言学时于完善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表明,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效果目前还差强人意,所以探索行之有效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方法势在必行."鱼"、"渔"、"欲"兼得的语言学教学原则,从语言学知识的讲授、语言学学习方法的传授与对学生学习语言学兴趣与动力的激发与培养三个方面出发,构建新的语言学教学体系,教学效果明显,有助于实现高校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就业形势市场化的环境下,就业压力日益加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保证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从容面对,顺利就业,必须按照国家教育体制要求,在高校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据此,应根据学生大学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将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分解,按照"四点一线"的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性就业指导,以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增加、结构性矛盾出现,就业工作进入于转型期。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和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应提升课程的内涵和质量,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而课程质量的提升,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管理部门、课程教学机构和学生共同发挥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开设的"两课"课程,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显著特征之一.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两课"教学,作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五个基本原则,即开放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课程选择"项目是美国在公平和质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依托于K-12在线教育解决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而开发的项目,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课程选择"项目遵循公平选择、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注重质量和问责,建立充足、持续、基于绩效的费用模式的原则.目前此项目已在一些州得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根本动力,这一点已成为共识。那么如何改则是急需思考的问题。经过探索,尝试着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坚持校本化原则。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高校就业帮扶对象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开展高校困难生就业帮扶的必要性,总结了当前高校困难生就业帮扶取得的成绩,进而指出了开展高校困难生就业帮扶的基本原则,提出要构建帮扶队伍专业化、帮扶工作全程化、帮扶活动精准化、帮扶管理信息化、帮扶力量多元化的"五化协同"高校困难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以期指导高校困难生就业帮扶工作,提高就业帮扶实效。  相似文献   

8.
“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终身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础课程。“两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政治鉴别力和良好道德品质“。两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前我国高校的“两课”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两课”教学指导思想和运用网络等技术创新“两课”教学手段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意识,确立其主体性地位.在认识论上,要改变理性主义的机械式教育方式,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完成其经验的重组与价值实现.在个体特征上,强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地与学生对话,用心灵、用理解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在课程文本的理解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于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意义变成学生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而从生态学角度看,该课程是一个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等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调适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初心"的完整生态空间系统.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生态空间系统的中心,"以大学生为中心"是该教学生态空间系统建构的需要,也涉及培育大学生成为生态发展主体目标任务的实现.对此,该课程的教学应建构"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纠正其生态失衡问题,同时优化其生态空间环境,以提高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陈娟 《教育教学论坛》2020,(14):284-285
《电子技术专业英语》是一门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传统的教学课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文章将“雨课堂”平台应用于专业英语的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其评价方式等角度介绍海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自2000年以来开始实施的“3DR”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重点讨论该方案中“描述课堂观察”、“设计课堂任务”、“演示教学思想”、“反思教学实践”等专业实践活动及训练策略对促进师范生综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使之适应英语教师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习性评价"是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为适应新一轮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课堂评价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课堂评价实践。"学习性评价"的五大核心理念体现了国际基础教育评价理念经历的重大变化。"学习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我国需要从评价制度(如督导)和政策层面上确立"学习性评价"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积极发挥"学习性评价"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息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应用中存在"两重两轻、创新不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教育部考核导向、学校管理层激励机制弱化及专任教师多重压力下的行为选择。从学校管理层和专任教师两方面探讨相关应对策略,包括强化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激励机制,探索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评价体系,形成课程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减轻专任教师的外部压力,针对课程理论体系、应用场景开发有关教学资源,借助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开发应用校外资源等。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不仅丰富了初中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体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能够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出极为开放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互联网以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提升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通过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指出“互联网+”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评价是职业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围绕课堂观察维度,采用“同课异评”的方式,让评课者泛中抓点,点中内化,让开课者梳理有效评价,促进专业成长。针对职业教育的课堂属性,梳理形成课堂观察分析点,并对教师从教研组及教龄维度划分归类,进行“同课异评”模式的研究探索。同时,以实际的案例来阐明“同课异评”的系统开发与实际应用,以期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借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由参观实习模块、自动化导论模块、技能训练模块构成。探索三个教学模块"1+1+1"的"看、听、做"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引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地方性案例的控制理论教学,探索与实践"互联网+翻转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构建融合性的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融合性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8.
以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为例,依据“宽、实、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实施以“课程综合化、教材活页型、教法多样性、懂会结合并强调会“为特点的“ZGY“课程体系,即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应用课程体系“.采取课程打包,自编教材,教室与实验室融为一体、引入国际质量保障管理体系元素、加强细节教育等措施,体现“宽、实、活“新技术和“能力至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与会者围绕"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生长点,如"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主要表现为服务学生和学校的新理念、资源整合的新策略、凸显施行的新主题和科目整合式微型课程开发的新路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深化和聚焦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教育的核心科目上,从而引领人们超越一般性的教学改革论说,进入活生生的各个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层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教师期待"的新观念,"互惠性院校协作"、"行动学习"、"文化建构"和"课堂问题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应遵循从职业分析到目标分析,从课程组织到课程评价的过程。"层次-模块"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学期初划分层级组别,提出分层要求;在学期中进行分类施教和指导;在学期末实施纵向考查及分级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