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必然地具备道德性?这是康德道德哲学关注的首要问题。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它的原则必定表现为定言命令,即道德律,善良意志也是自律意志,只有有意识地尊重道德律的行为,即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道德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感性实物化或外在形式化。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提供的道德价值的理念造就的。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伦理把道德价值等同于情感,其结果使人感性实物化;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伦理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而德性伦理是理性、情感、意志的融合,是现代人类摆脱道德危机的可能抉择。  相似文献   

4.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感性化倾向较为突出,加之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责任问题凸显。康德责任观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责任观。康德责任观为青少年责任教育提供了人性基础和道德基础,对开展青少年责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生在现实复杂的时空条件之中的,而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却是"无奈件"的.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行为体现价值选择之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这不仅是道德生活的实然,而且具有教育价值的承栽.而康德的无条件道德律让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真正体现了道德提升人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将人性观作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他言下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以及道德选择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他对道德的描绘彰显了对德性的塑造和对至善的追求。但他道德哲学中所持有的理智主义与功利主义立场,使其陷入不可避免的困境。该文探讨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理想的困境,在当代世界道德哲学领域的启发影响下提出了困境解决的可能路径。该研究以现代价值为导向,运用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价值范式,旨在为人类社会文明生活树立不倒的道德秩序以及为人类个体德性提供具有切实参考价值的指示。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的哲学中,只有一种道德情感,那就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之情。它直接来源于人的实践理性,来源于自由意志所确立的道德法则,排除了任何经验性的感性情感。康德认为,只有心怀敬重之情才能坚定地恪守道德法则,在道德实践中不断趋于至善,达到完满,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Das Moralische Gefühl)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致力于用中文消化吸收康德学的牟宗三,在翻译《康德的道德哲学》时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译解。道德情感究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先天禀赋?道德情感是否能够作为道德知识的来源?道德情感究竟是对什么东西的感受?在这些富有意义的重要理论问题上,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似有诸多可以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这种价值具有不可侵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是农村德育自我建构的天然资源。乡村不仅有保守和传统,也有和谐、质朴和礼让。在那里,人类的自然本性与道德信仰得到守护和延续。面对乡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农村德育应保有一份自我建构的权利,不能以任何名义轻易毁坏乡村社会的伦理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专业价值以外,也蕴涵着深厚的育人价值。以诗歌教学为例,通过细读文本,强化学生的悟性思维;通过分析诗歌意境,养成纯正鉴赏趣味;通过情感体验,渗透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承认的道德关系是道德自律和自我认同得以发展的条件,儿童只有在得到承认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为此提供情感的、认知的和价值的支持,承认的教育同时蕴涵了“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14.
德育对社会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存在?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在那里?社会的现实是一个什么样子?这包括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制度、社会的规则、社会的主导价值、社会发展的前景等,也包括社会发展中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位置和发展态势。德育对人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需要和人的追求是什么?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位置,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人发展的现状和人发展的未来。德育对人生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人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德育目的实现的中介,可笼统地分为正规或显性课程和非正规或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性因素对教学成就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有时比显性课程还要大。文章从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出发,简单分析了隐性课程存在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本从潜在课程的特点出发,剖析了它丰富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视域下的修辞是基于特定教育意图的动态性的言辞调控行为,通过字斟句酌在"蕴"的层面建构师生可理解的意义重叠区,以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达到"育"的目的.修辞一方面通过影响话语结构与表述方式来生成道德的意义,帮助个体构成人际交往的同时不停地巩固(或颠覆)现有社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勾勒出愤悱之境,从"悟"的角度激发主体性人格,使用"仿真"的手法来实施"真"的教育.行走于修辞之上的学校道德教育无法解除与修辞的关系,而修辞对教师的德育实践又具有双重性的影响.教师在德育实践中应该对多方汇入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以诚为本,适时、适度地灵活使用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负有重要的道德责任.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担教育引导和道德示范作用.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里,教师的道德责任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尊重、理解以及召唤等方式澄清和引导价值的生成,从而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德性思想因其所具备的独特内涵、特色和优势成为人类德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成就了西方德性思想发达、卓越的地位。探究西方德性思想的学术贡献不仅能为我们今天的德性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也有助于实现我国德性问题研究的学术繁荣。理解和把握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明晰和遵循西方德性思想的启示,总体说来对探寻人类幸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在当前形势下,对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终极价值目标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宏观上看,德育的功能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诸多方面;从微观上看,德育的个体价值功能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发展功能、规范功能和愉悦功能三个方面。三大功能的交织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是德育发挥宏观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