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建立联系并留下印迹,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这就是联想.在初等数学中它是以观察为基础,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标的想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联想,常常能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沟通数学内部多层次的联系.不少数学题通过精心联想,容易找到解题途径.  相似文献   

2.
所谓流行,语言学家杨建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个时点上产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或蔓延。这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时段内的出现率显著高于该事物或想象平时出现率的均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流行词语,应该是指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代替的词语,也就是,流行词语是有其生命周期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流行语作为一种事实存在也是符  相似文献   

3.
必然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趋势,即合乎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它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而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非本质的联系,它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很明显,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闻言 《语文新圃》2008,(3):44-45
借喻和借代是形式相近而用法不同的两种修辞方法,用此事物来表现彼事物,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而不出现本体,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也许正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使得人们增加了许多认识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常遇到“类比“”比较“”对比”概念,这三个概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都有甲、乙两种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文中同时出现,构成两相对照或比较,它们在本质上或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这三者虽然“神似”或“形似”,但从着眼点、适用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所谓巧合法,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当A事物向B事物发展或甲与乙的联系快要中断的时候,恰巧出现了另一媒介将A和B或甲与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事物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种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中学阶段,虽然同学们都程度不同地有所学习和了解,但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对它们的区分和识辨,不少同学仍感到是一个难点。借喻原本是比喻的一种,它是“以此喻波”。就形式上看,它和借代只是出现一种事物,且不出现喻词,而实际上是有两种不同的事物存在。这两种事物之间尽管有着本质的差别,但它们在外部形态或作用特征上却有着一定的相似点,并且用来作比的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浅显的和人们所熟悉的。也就是说,它是利用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性,而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问题,是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  相似文献   

8.
生话中,我们看到的东西经常与事实不符,难道是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吗?当然不是了,这是因为我们在看周围的事物时出现了视觉错觉。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的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想象?想象就是对事物进行合理设想,是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它包括:一是栩栩如生地更加深刻地创新自己所接触过的事物,即再造性想象;二是从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出发,去设想可能出现或尚未出现的事物,即创造性想象。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只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同时也表现在思维和行动上。当人们在表达抽象事物时,大脑会借用具体事物产生隐喻性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抽象事物的目的。隐喻的功能就是用一种熟悉的事物或想法来表述另一种相对陌生的抽象事物或想法。人们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抽象思维,但不同语种对于同种抽象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突出表现在思维中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转化上。不同的语言在思维中对时间概念的表达是对等的,而对空间概念的表达并不是对等的。  相似文献   

11.
反义词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个语篇中出现,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某个或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描写,使两个不同的语言成分在意义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使所在的句子或语篇实现上下衔接,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能力,而且给读者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必然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趋势,即合乎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它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而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非本质的联系,它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很明显,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并非截然分开.一方面,必然性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偶然性的背后,则隐藏着必然性.偶然与必然是辨证统一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会获得机遇,促使新的发明创造产生.  相似文献   

13.
霍军祥 《中国德育》2009,(12):59-60
教育契机是隐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带来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是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育契机的出现是经常的、大量的,同时又是不规则、可遇不可求和稍纵即逝的。班主任要想敏锐地识别教育契机,及时捕捉和利用教育契机,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14.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尽管是千差万别的,但在一些事物或现象之间,往往具有某些相类似的属性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当学生在某个事物上产生了情感,就会在他身上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他们对事物采取追求或取舍、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动。相反,如果学生对此事物表示出冷淡的态度时,他们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  相似文献   

16.
二、判断不恰当判断是肯定或否定一个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属性,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逻辑方法.判断一般用句子来表达.写作时只有判断恰当,句意才正确、明白.学生由于对事物的状态、属性缺乏明确的认识,或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不清楚,写起文章来就会出现不恰当的判断.常见的有:1、把本来是个别的、部分的事物,判断成为普遍的、整体的事物①这个知青点是培养千百万革命接班人的场所.②长篇小说思想性艺术性强,大家都喜欢看.培养千百万革命接班人不光是一个知青点的事.不是所有的长篇小说思想性艺术性都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看长篇小说.所以上面几个判断在质与量上都不能正确反映对象.2、在一篇文章中前后两个判断、或在一个判断中前后两个部分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7.
比较是头脑里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事物或现象间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在一定关系上进行的,也是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的.没有标准无法进行比较.只有善于从相同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点,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词义的泛化     
词义泛化是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之一,指把本适用于甲事物的词义推演到己事物或其他事物上,或由适用于个别事物演进到适用于一般事物。了解词义泛化的原因、结果及方式,可以更透彻地分析词汇,更全面地理解词汇,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变异学习理论,基于现象图式学,探索人们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理解、体验和思考.以事物或现象出现的原初状态为"基值",通过不同形式变换"基值"使学习者逐渐认识事物或现象本质的一种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20.
苏秋榕 《高中生》2008,(8):42-42
1.读图名,辨图例图名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时,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分布特点尤为重要。2.准确进行区域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