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社会经济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西方城市的发展具有区域间的不平衡性 ,大致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反城市化以及重新城市化等时期 ,主要反映在中心城市、郊区、农村三者间人口的变化对比上  相似文献   

2.
上海人口郊区化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以上海为研究区域,结合统计分析、GIS分析技术,测算上海人口分形分维数,依据分形理论对上海区域进行人口分布和郊区化的分维刻画,探讨上海人口郊区化空间推进的规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口分布分形维数的测算表明,上海人口郊区化以来,全市及中心城区的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有所缓和,人口分形性态呈现优化,但是上海人口郊区化目前还只是近郊郊区化,还没有发展到远郊郊区化.  相似文献   

3.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于城市并引起社会变动的一种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城乡关系由分离趋向融合,城市成为国家的经济主体。从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过程;到维多利亚时代末,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这一时期经历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云集以及城市人口外移阶段,出现了城市带和卫星城,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主体,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包括工业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等多种类型的新城市体系。城市化给英国社会以重大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引起政府组织某些变化,推进英国社会的世俗化。英国在城市变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卫生、居住条件恶化等社会问题。但是,它的意义在于把社会推向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4.
上海城市人口郊区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郊区化是我国大城市人口发展的新动向。1990年以来,上海进入了城市人口郊区化阶段;郊迁人口的主体是工薪阶层的一般市民;上海人口郊区化将进一步加强,在未来20年,其中心市区人口将减少一半,人口主要迁往近郊区。  相似文献   

5.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空间,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市民社会的崛起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照,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以及城市中心的限度要求农村社区建设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发展农村社区组织,提高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与抵御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6.
试析人口城市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处于过渡期,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刻影响,其间也引发了诸如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等社会问题。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人口城市化才能够顺利推进,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城市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郊区化模式表明,交通条件、工业化进程、通讯技术、郊区的基础设施以及规划政策等是城市化进程后期阶段郊区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郊区化的驱动因素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土地制度改革、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中国的被动郊区化模式。中国大都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小城镇的充分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充分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转化为城市区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伴随着许多失地农民的产生,他们面临着产业转型、观念转变、生活方式转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问题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以城市化进程所带来正、负面效应为研究基点,分析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旨在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资源环境、人口流动、区域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基于专业更名的背景及新形势的要求,在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技能要求和专业特色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从人文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规划技术及其应用两个专业方向提出了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进行定位,重点对不同方向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领域、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以及就业去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本专业未来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展县域经济,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和城乡社会角度出发,运用多指标评价法构建咸阳市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分析法相结合对于各基础指标赋权,由此对咸阳11县(市)2011年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咸阳所辖各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在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均衡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实质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发展速度缓慢、效率低下、人口流动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农业创新经营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有助于释放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墨玉县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认真研究城镇化建设问题,不仅是为政府正确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本文研究了墨玉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的步伐。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推进小城镇建设,从科学规划、投入机制、产业兴镇、搞好县域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口城市化研究进程不断深入推进。人口城市化内涵的研究已经从重视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向关注人口城市化质量转变,因此城乡划分标准、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及对统计数据的修正和解释方法等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反映出人1:7城市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因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是人口城市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南宋江南地区出现了城镇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数量增多、市场化水平提高,城乡之间、区域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村经济活动与市场联系加强。江南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和城镇以及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快,城镇居民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贫富差距拉大,江南农村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也发生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改变,固有的宗法宗族制受到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新的社会组织日益取代旧的群体组织,货币关系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南宋江南城镇化过程中,因固有乡村生活的整体平衡被打破,社会结构失去原先的平衡与相对稳定性,造成社会结构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应吸收传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小康是惠及最大多数人的小康,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如果出现较为庞大的贫困人口,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潜在的威胁。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应该在6 3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大约为6 000万。积极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以及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减少我国城乡贫困人口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关键。其动力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承载容量不足、农业报酬率过低等内部推动作用和城乡之间利益差距及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的外部拉动作用。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户籍壁垒、城市化进程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农村非农产业,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才能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