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手稿本有诸多增删痕迹,将原抄稿及增删痕迹与康绍镛刻本及以后诸本相对勘,我们可以窥见是书在编写过程中的易稿情况及其所渗透出的学术价值.选录家数、篇目的增删,昭示出张氏赋学思想的前后变化.手稿本拟删赋中的校注、评点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手稿本与康本等刻本并收的赋作,在圈点、评点、校注上多有变迁,隐蕴着丰富的学理内涵.手稿本中夹有一封佚名的便笺,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 毛扆的情况,和他两位哥哥不同。他在康熙五十二年七十四岁才死,终身从事藏书、访书、抄书、校书和补正家刻,继续了毛晋的藏书、出版事业。晚年因贫病交困,不得已编写了《秘本书目》,打算卖书。初欲售与潘耒,既没有实现;所谓后遂归季振宜之说,又非事  相似文献   

3.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4.
重提“内容为王” 宽带网络下网络媒体内容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内容为王”,也许有人会斥之为老调重谈,缺乏新意,而笔者以为不然,时相异也,此非彼也,从前的“内容为王”严格来说仅仅是在窄带互联网基础上的,是以数量取胜的,而从2000年开始的宽带网建设发展到今天,一种以质取胜的“内容为王”才是正当其时。那么,与前几年相比,“内容为王”的内涵有什么新变化和新特点呢?在此基础上都形成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网络媒体经营  相似文献   

5.
邓彦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3):59-60,83
内容经过较大增删重印的书,称为修订本。作者修订自己的著作,有学术和非学术因素之分;相对于初版本,修订本往往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和版本研究价值;重视修订本的收藏,可以保持图书馆藏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自1998年始,全国近1000家高校校报经重新登记后,均正式列为国内统一刊号,这是中国高校校报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校报列入全国统一刊号,对校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报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多出精品,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以为,根据校报普遍存在的出版周期偏长的特点,校报出精品,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抓好非事件性新闻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是大学校报出精品的沃土。仅对1995年、1997年中国高校校报协会获一等奖的20篇消息、通讯的分析,非事件性新闻占了19篇,比例高达95%。又对近年来江…  相似文献   

7.
隋文帝统一全国建立隋朝以后,求遗书于天下。他下诏:献书一卷、赉(赉:赏赐、赠送)绢一匹。当时有个叫刘炫的人,就辛辛苦苦、日以继夜地写书,你不要以为他是搞“创作”,而是在造伪。果然,不久他就造出《连山易》、《鲁史术》等伪书一百卷,恭恭敬敬地献至官府。那个当官的,是个不学无术之辈,不管刘炫所献的书是真是伪,居然给了他一大笔奖赏,他因此而发了一笔不小的财。  相似文献   

8.
中国图书目录之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图书目录起源问题,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①校仇说,即目录起源于汉代刘向等校勘古籍的工作,如章学诚《校仇通义》主张此说。②篇目说,以姚名达为代表,他认为目录起源于“一书目录”,如《尚书》的青丝编目录(见姚著《目录学》)③书序说,就是说目录产生于《尚书》、《诗经》之序,或《易·序卦传》(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清人卢文弨也有相同看法。④管理说,此观点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近世甲骨文献的发掘,表明史官对龟册的管理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9.
藏园先生校书概况,曾有前辈学者多次谈及①,其校勘成果,不时被当代古籍整理研究所采纳。然而,笔者在国家图书馆藏书中见到藏园校勘题跋,颇有内容丰富而未见诸新出版古籍者,其中所记藏书渊源、版本比较、校勘订正,堪资考证。现举隅子部三书,盼以裨益学界。  相似文献   

10.
《曝书杂记》算得上是文献学领域的一种名著了。虽然自二卷本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之久,但对这部著作的属性问题,人们的看法却还是有歧异的。近年国家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文献学分支中,《曝书杂记》是被分编委会定为“校勘学专著”的。这种看法是有所自的,早在百余年前,曾国藩作《海宁州训导钱君墓表》时,就论定钱泰吉的学术工作是“校古书”,并认为他著《曝书杂记》,作用在“以发其(校书工作之)凡”。散文家王拯撰《嘉兴钱先生家传》,也认为他一生的业绩是“勘订于四库名籍几编”,也提到《曝书杂记》,以为著此书  相似文献   

11.
明《泰山志》是泰山现存第一部山志,周郢《泰山志校证》即是对明《志》的全面整理。其书对原志进行疏解、补苴、考订,不仅辑录了众多的珍稀资料,还提出诸多视角独到的新见解。所作各条笺注力求首尾关联,内容完整,从而使全书开阖有致,先后照应,成为古籍整理中的一个新体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刘光裕 《出版史料》2004,(1):90-103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家族,历代好学,家学渊源。刘向本人,博学多才,既好五经,又通神仙方术,著有《列女传》、《新序》、《说苑》等。据《汉书·成帝纪》,刘向奉命校书的时间是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死于公元前6年,校书大约二十来年。刘向死后,哀帝命刘向之子刘歆校书,最后完成校理群书大业。刘歆(?-23年),字子骏,学识渊博,“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历史上所说刘向校书,是指刘向、刘歆领导的数十年官府校书。  相似文献   

13.
清代藏书大家陈揆,名闻遐迩。本文依据大量史料,简要叙述其聚书、藏书、校书、著书等方面的活动,旨在揭示他对我国文化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郭立暄 《图书馆杂志》2002,21(11):70-76,49
1.9 剜改卷第出版者利用旧版改易卷第,以充新刻。如明吴兴凌氏四色印本《世说新语》有六卷本与八卷本之分,所谓八卷本实不过利用六卷本旧版剜改卷第而成,非有二刻。八卷本重新排定卷第,凡增出之卷,必须空出书题一行,类目标题一行;改易之卷,必剜去书题一行,类目标题一行,使与前文连属。其方法是增删注文,俾凑合行数,并剜改版心所题页数。八卷本卷一即用六卷本前三十四版,而将六卷本第三十五页“晋武帝始登祚”条删去注内“成熙二年”四字  相似文献   

15.
清代学者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指出:"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之难有二,日底本之是非,日立说之是非."笔者做编辑工作以来,虽熟知"校是非"与"校异同"是校对的基本职责,且同等重要,但实践中感到校书之难不在"校异同",而在"校是非".要达到火眼金睛校是非,需要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拓展知识面,历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这样才能实现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拓展语法知识.某杂志目录页封面缩图的1 50多字图注中,竟然有4处差错,而且都是语序的问题.如:"自人民空军成立以来,一代代官兵英勇奋战、无私奉献,为捍卫祖国领空、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建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6.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出于史官的职责和自身的学术理想而对先秦图书进行了校勘整理。受其学术理想的限制,校书并没有为后世留下目录学专著。而作为校书的成果,《史记》则展现了司马氏父子的处理文献的方法、图书分类的标准和学术溯源精神,而这些又被刘向、让歆父子继承,奠定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康廷山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5):106-112,119
开元以前唐代内府藏书已分置东、西两京,故褚无量校写四部书分东都乾元殿和西京丽正殿两个阶段,整理对象是两京所藏内府御书及从秘书省等其他机构和民间搜访之异书.而马怀素雠校秘书省藏书是为给褚无量校写御书提供善本,续撰《七志》则是其雠校时主动奏请的,是对自己目录学思想的一次实践.元行冲领撰《群书四录》沿袭了马怀素续《七志》的图书著录范围、"传"的解题名称等,在分类上则采用七分法补充四分法之不足.这也说明当时四分法虽已成为主流,但仍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8.
大约百年以前,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写了一部《盛世危言》,其成为传世之作的主要原因,是在国情问题上能够讲实话、讲真话、讲新话。郑氏在书中说:“中国当此危极之时,而求安图治,上下皆知非自强不可,而自强非变法不可。”当时人评价此书“为时务切要之言”。近百年后的今天,又有不少议论国情的著述摆到读者面前。这些争相问世的书,其中既夹杂着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之作,也不乏有理有据、精辟透彻的力作。《生存与发展》一书,即属后一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季秋华《知不足斋序跋题记》为对象,较全面地论述清代大藏书家、刻书家鲍廷博在长达七十年生涯中的藏书、校刻书事迹,指出鲍氏的序跋题记,不仅反映他藏书、校刻书的历程,更是其收藏、校刻书历程中的人生感悟、心灵独白的流露;不仅是版本目录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乾嘉时代浓厚人文精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黄志斌 《出版参考》2006,(2S):22-22
这种形式的“跟风”主要体现在图书:书名上,通过增删更改个别字词或采用相同的句式达到与“被跟风”图书题目相同或相近的效果,以引起好奇心强的读者的兴趣。或混淆读者耳目,甚至以假乱真,搭“顺风车”扩大发行量。而实际上,书的内容与“被跟风”者大相径庭。这种“跟风”方式不被人认同,但发行量却往往不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