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位数与众数是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瑜 《福建教育》2008,(1):45-45,6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安排了中位数,五年级下册安排了众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众数着眼于对各种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教学目标: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达数据的不同特征。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3.
复习目标 能进行分析数据活动,并能运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极差,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计算,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能用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能用极差和方差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相似文献   

4.
测试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5.
刘顿 《初中生》2009,(7):16-19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是分析数据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的中考试题中,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关的应用问题有很多.要解答它们,我们应该明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们都是数据的代表,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量,只是反映的角度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平均数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相比而青,它要比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众数概念均到初三年级时学习)常用一些,虽然平均数的计算步骤简单明了,但是,有时我们也会误用平均数,下面试举几例,说明几种误用平均数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知识中三个重要的特征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现将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与同行们交流,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不同的量,刻画了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是前面《生活中的数据》的深化,又是继续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的基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企业管理、商业运营、人员选拔等.其中,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特征量。  相似文献   

11.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都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是这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它可能不止一个;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有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相似文献   

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平均水平”最基本、最常用的量.有时,有关的题目巾会含有未知数.对于这种类型的题,只要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其联系、区别,就能顺利获解.现将这些题目简要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数据,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它也是学习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由于所有数据在平均数上下波动,并且它们与平均数之间都存在着偏差,而且偏差有正有负、有大有小,但是这些偏差之和等于0.  相似文献   

14.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最多的次数),众数有时不止一个,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15.
知识点分析: “众数”选自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认识后引出的新统计量:众数。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观察和处理数据、探究分享、做出决策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关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某种特征的量.平均数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即“三数”问题就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基本特征量,也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纽带.这三个量的各自特点是:  相似文献   

18.
刘金江 《初中生》2006,(1):66-69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用来概括一组数据的信息,使数据信息简单化。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时,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往往混淆不清,容易弄错,尤其表现在做练习中.因此,指导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1教材分析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北师大课标教材对该领域内容的设置就较好地遵循了这条主线.七年级的教材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画统计图表)等方面的内容.数据的分析是统计活动的核心,教材采用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处理,本章介绍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特征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下学期学习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分析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这样安排既符合统计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将会经历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认识过程,并初步感受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