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青年记者》2020,(13):F0004-F000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为疫情信息传播研究而专设的栏目"青记观察"推出了80期,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大力支持和欢迎。今年,《青年记者》杂志将加大对"青年记者"微信公众号的打造,除了"青记独家"将继续对杂志刊发的优秀稿件进行摘登外。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集"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历史发布文章,对公众号的管理运行和信息服务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在疫情期间能紧扣社会热点发布信息,同时能发挥良好的沟通桥梁作用、重要的社会教育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并就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服务效益和应急信息服务能力提出6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实证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选择不同传播渠道产生的"自我卷入"程度不一:短视频、微博(或微信)、新闻类APP等移动新传播渠道给公众造成的恐惧感更为显著;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渠道更能影响公众的应急反应,让公众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和积极应对;但公众在权威信息、疫情进展上对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渠道的期望值更高。主流媒体应从把控信息源头、创新表达形式、布局好舆情监测机制、做好媒体议程设置等四个方面来提高自身公信力,提高公众对主流信息的"自我卷入"程度,以防范可能出现的"信息疫情",维护社会秩序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4.
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微”“小”为特征的“微时代”(Micro Era)到来,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的微内容(microcontent)成为受众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的主体。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微信、微博和抖音平台的疫情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更明显、更灵活的时效,性,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22,(3):31-32
新闻教育教学与业界如何进行深度融合,补齐新闻传播教育中专业实践能力的短板,探索出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建立起新闻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常态化通道?1月6日-17日,《青年记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庖丁解news""传媒评论""传媒茶话会""新传学苑"等发布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  相似文献   

6.
当下,抗击新冠肺炎成为举国上下的要事,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其他媒介相比,微信公众号更贴近用户,更贴近日常生活。本文通过采样、分析头部个人公众号、机构公众号、新闻媒体公众号为代表的公众号文章数据,认为以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新媒体在关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公众对疫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董善轮 《新闻传播》2023,(18):32-34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继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又一次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自始至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绪,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官方主流媒体、新媒体以及地方基层传播媒介共同形成了一个健康传播的立体矩阵,较好地满足了公众对于健康信息的需求,极大程度上普及了健康信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公众对于新冠疫情的焦虑心理。本文选取了新冠肺炎期间行之有效的部分健康传播案例展开分析,并从报道内容、报道手法、社会舆情三方面提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传播的优化建议,从而使健康传播更好地为民造福。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不仅是社会的原始记录,而且蕴含着潜在的价值,对其进行存档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及类似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文章首先从资源基础、政策基础、实践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了实现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存档的可行性,其次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存档在辅助政府决策、提高公众理性、构建社会记忆方面的现实价值,最后,基于主体维和客体维构建出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存档的相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数量持续增长.报纸、广播等开通微信公众号已成常态.在如今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越发红火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实现突破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结合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策略及影响力,以期为其他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全民抗疫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疫病应对中的舆论监督,是像口罩、防护服一样珍贵的消毒剂!2月1日,《财新》推出封面报道《新冠病毒何以至此》,洋洋四万字,信息立体,追根溯源,涉及疫情变化、医疗救治、官方政策、科研进展、公众生活诸多方面,可以说是这场新冠病毒疫情报道的集大成!印证了一句并不过时的话:关键时刻,深度报道还得看专业杂志!  相似文献   

11.
何淼  李彬 《传媒》2021,(3):65-67
新媒体的传播力和生命力要通过其传播效果与受众满意度来检验并评价,而青年受众的使用需求和满意度将决定媒体的发展方向.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受众调查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其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行为特征与满意度,得出青年受众对微信公众号内容质量满意度较低和信息效用质量满意度较低的结论,并从提高受众满意度的角度对微信公众号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业界资讯     
《新闻战线》2015,(3):236
"人民曰(yue)报"等17个微信公号被依法关闭1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近期被依法关闭的一批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共有50家网站、频道(栏目)以及微信公众账号被依法关闭,包括24家网站、9个网站频道(栏目)和17个微信公众号。有关网站、频道(栏目)、微信公众账号被关闭的原因包括:假冒党政机关或媒体名义发布虚假信息;发布涉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不具备登载时政新闻资质违规登载时政新闻等。  相似文献   

13.
彭大林 《传媒》2019,(3):23-24
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奋斗杂志社的传播平台建设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完善,目前形成了以《奋斗》杂志为核心,以"奋斗理论圈""奋斗讲习所""奋斗杂志""奋斗青春派"等微信公众号为高效传播平台的宣传格局,重点探索以全媒体生产方式推出融媒体作品的宣传报道新模式,努力增加党的"看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14.
始自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在作为疫情重灾区的超大城市中,建设水平领先的区级融媒体中心面临着社会治理的重大挑战。本文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三个建设目的为分析框架,以上海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了其内容生产和传播、服务功能设置等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效能与短板,考察了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治理技术建构了怎样的“可治理的空间”,并提出了提高治理主体性和加强技术平台化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微信出版门槛较低,不受成本限制,在关注度经济时代,如何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度成为重要课题。文章以《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为例,分析其作为医学领域中一个小分支的口腔医学期刊,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转发、分享、讨论等多种读者参与的方法,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度,实现期刊信息的精准传播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回形针PaperClip"抖音号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科普视频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本文分析了以"回形针PaperClip"系列视频为代表的科普类短视频在科普传播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楠  张超  路璐  邹沐宏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51-156
[目的/意义] 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讯"为例,分析专业图书馆应急科学传播服务的举措及成效,为应急事件下专业图书馆科学传播服务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科讯"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服务内容,从日均用户增长和阅读量分析用户对不同类型内容的关注程度,提出应急科学传播服务的思考。[结果/结论] 疫情期间,"中国科讯"日均用户增长明显,电子资源保障类内容阅读量最高,其次为新冠病毒科技攻关进展相关内容、科普类直播和信息素养教育直播观看人数达到数万人。应急事件下,专业图书馆应加强特色服务的宣传、加强信息甄选和审核机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科学传播工作预案缺失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杨雪  王天浩 《传媒》2021,(6):33-35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我国大江南北.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央视频推出《疫情24小时》慢直播,亿万网友化身"云监工"参与其中,带来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慢直播节目样态首次出现在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中,可谓是一种传播创新实践.本文以央视频《疫情24小时》为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慢直播作为传播创新实践所带来的成效与影响,归纳主流媒体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策略,以期为主流媒体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9.
《华尔街日报》借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进行种族歧视,恶意渲染人们的不满情绪,质疑我国数据的真实性和信息的透明度,片面关注和夸大我国在疫情应对中的问题,构建歪曲、偏离现实的拟态传播环境。为提升我国应对新冠疫情的国际传播力,我国应直面西方媒体,积极回应并主动出击,同时要优化传播手段,促进全民参与,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王冰  李磊 《青年记者》2020,(8):37-38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具有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和公共话语空间属性的微信成为民众信息供给、话题讨论、诉求表达和情绪宣泄的重要渠道。但在关于疫情的信息洪流中,各类微信谣言夹杂在事实与真相中泥沙俱下,成为舆论场上的噪音、杂音,干扰了疫情的防控,加剧了民众的恐慌,甚至可能引发舆情次生灾害。如何有效治理微信谣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